李咏病情被严格保密:患癌症的人,为何都不想被外人知道?

文 / 精诚名医汇
2018-11-02 10:11

(本文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心理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

列位看官,我们这篇文说,再次讲讲刚刚离去的李咏。

关于李咏,我们说过好多了。笔者本想不再去提他,但是最近几天,网络上不少朋友都在纠结一个问题——李咏从患癌到去世,整个过程为什么“捂”得那么严实,就连央视从前的亲密同事都所知甚少,以至于消息公布的时候,受众如晴天霹雳一般震惊。

其实,这件事,我们不能怪李咏及其家人。

现在,你想一个问题——假设有一天,你患上了癌症,你愿意向全世界公布吗?你原因在第一时间告诉身边的邻居、同事、同学和朋友吗?

答案,十有八九的否定的。

在这里,笔者想和您聊一个真实的故事。患者阿武在44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肝癌,于是接受化疗。在家休养的日子,他几乎与世隔绝,从来不出家门。就连他的岳父岳母家,他都不愿意去。后来,妻子开导他,问他为什么如此。阿武的回答令人心碎:“自从得了癌症,我就像低人一等,别人看我的眼神,似乎都有些特别。别人冲我笑,我都觉得难受。他们仿佛在说:‘让你拼命赚钱,好吧,如今得了癌症了’”……

没错。临床观察发现,在确诊癌症之后,“隐瞒病情”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这里面,包括知情的患者向其他人隐瞒,也包括知情的亲属,向患者隐瞒。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姐妹二人先后被查出乳腺癌。姐姐瞒着妹妹,妹妹瞒着姐姐,最后两人在同一家医院的肿瘤病房相遇了。

李咏患上癌症之后,之所以不向外界公布,严格保密,除了不想被打扰之外,是不是也有一些其他原因呢?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重大的心理问题,就是“病耻”感。

什么是“病耻”感?它最初源于精神心理医学,指的是某些心理疾病患者,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病情,认为自己患上心理疾病是一件可耻的、被人瞧不起的事情。后来,病耻感被其他临床医学科系所重视。尤其是一些重大疾病患者身上,往往也有强烈的“病耻感”,比如艾滋病、乙肝、脑血栓所引起的后遗症等等,当然,也包括癌症。

而李咏,作为一名家喻户晓、影响力巨大的主持人,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呢?毕竟,那是一个多么光鲜和靓丽的形象,而今患上重病,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因为患了癌症,从前坚强的形象坍塌,一下子变成一个需要被同情的人,面子上过得去吗?因为患了癌症,不久于人世,所以别人就会对我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我有力量回绝吗?面对别人或同情,或惊讶、或冷嘲热讽的议论,我该如何平衡心态?

……

所有这一切,都是癌症患者所必须面对的心理难关。癌症病情,就像一个人的隐私,不想面对,但必须面对,于是只许自己面对,不让外人窥探。

也正因如此,在很多医院的肿瘤病房里,会设立癌症患者的联谊会、俱乐部,让患者在一起交流。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他们打开心扉,减轻疾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于是,另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面对身边的癌症或者其他重病患者,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应该多一点对病人、患者的包容和理解。

是的。我们人人都会得病。生老病死,作为人生常态,任何人都逃不开、躲不过。今天生龙活虎的人,明天可能就与我们天各一方、阴阳两界。病人和常人一样,都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甚至可以说,人最终以病人的姿态告别世界,是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所以,从本质上说,病人之于常人,不过是生命进程中的一先一后。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对病人指指点点、幸灾乐祸、议论纷纷。我们应该给予病人的,是理解、关爱、包容以及同情。这种来自身边周围人的心理支持,是包括癌症患者在内的,重大疾病患者康复的重要条件。而冷漠的人情,不但影响康复,甚至可能直接“杀了”患者。

所以说,我们不必怪李咏走得突然。患上重大疾病后所背负的心理压力,不是你我健康人能想象得到的。不让病情曝光,可能是他对自己最后的保护。

斯人已逝,我们除了缅怀,只有感谢。感谢他曾经带给我们的快乐。如果能试着理解他在抗癌17个月里的挣扎、孤寂、彷徨、不安和绝望,远在天国的他,当会露出微笑吧。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本订阅号微信平台sywmz2014开放,欢迎您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