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隐瞒病情,深思熟虑还是自以为是?

文 / ai帮帮之声
2018-10-30 16:13

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癌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数为449万,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癌症患者约749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按照一个家庭平均4个人,那癌症至少困扰着约3000万人。数据之庞大,让我们都不得不正视癌症的存在,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正视癌症第一关——患者该不该知情?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都常常听到这样的困惑:“家人得了癌症,我们要不要告诉他?”

  • 家人身体检查结果很不乐观,看了好几位医生都说可能剩下的生命不到一年了

  • 该不该对当事人说实话?

  • 是不是瞒着当事人更好?

一个30多岁的肺癌患者女儿回忆说:

在得知父亲癌症晚期复发、生命所剩无几的时候,害怕父亲受不了打击而选择隐瞒。在我和家人以及医生谎言的支撑下,父亲最终在34天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是,父亲离开后我就开始止不住的想,父亲在最后几天,一定有一个瞬间知道自己不行了,在这个瞬间他会知道原来这30几天,周围人都在说谎,这个瞬间该有多么绝望。所谓的善意的谎言,对拼命想活下去的他做了多残忍的一件事。

据一位住院医生回忆说:

之前我负责的床位上有个食管癌晚期全身多处转移的患者,一开始症状并不明显,正因为如此,老爷子心也特别宽,觉得自己没啥病,跟儿女沟通后,我们一致决定对老爷子的病情守口如瓶,说住院是为了做个检查。

刚开始几天还瞒的过去,就说检查结果有点慢,让他耐心再等等,过两天又说你血糖有点高我做个复查之类的。但一个星期以后就不对劲儿了,大爷开始频繁追问,我到底咋回事,啥问题,要是就做个检查我出院以后门诊检查行不行,为啥要住院呢,今天来看我的那个医生(普外和肿瘤科会诊医师)是哪科的等等。我只好安慰:没什么事,您再等等,您看您状态这么好,能有啥问题,你吃的比我还多呢您能有什么事儿。

直到有一天,大爷忽然不问自己啥病了,查房的时候人也变得很客气。跟他说,您结果很好啊。他说:“行,你们尽力就行。”后来,老爷子因为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家人放弃了。对我而言,事情到此圆满结束。我仁心仁术聪敏机变,用我专业的医学经验圆满完成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给了一个陌生人盲目乐观的机会。

但是,最近再仔细想想,他那几日天天追问我病情,一定是他感觉到了什么,那种对未知情况的恐惧和焦虑太需要一个解释了,结果每次我都跟他说没事没事,小问题没搞清我给你做个复查您多住几天,儿女也附和,您看医生都说没事了您瞎操什么心。他不知道真相,但这种未知比真相更让人难受。他的不追问或许就代表着不再信任,代表着帮大家圆这个谎言。

告诉还是不告诉?一个艰难的选择

意大利的一项研究发现,在622名末期病患的家属中:

  • 66.2%的人选择了把完整信息告诉病人,包括诊断内容、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家人通常会跟病人一起与医生见面;

  • 21.9%的人选择告知部分信息,包括一些模糊的诊断和治疗信息,但绝口不提预后情况,这类家人通常会先单独跟医生沟通,然后再向病人转述已过滤的医生的话;

  • 11.9%的人选择不告知,完全阻断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

在中国文化下,决策过程更是以家庭为中心:家人更希望先于病人与医生沟通,之后再决定是否告知病人实情,更有家人明确要求医生不要告诉病人实情。为什么家人不想告诉病人呢?东西方文化中的人们或许有着同样的担心。

意大利研究者对选择部分告知或不告知的家人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家人们是出于对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40.2%)、疾病严重程度(32.5%)和年纪(20.6%)的考虑而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认为告知实情会导致病人情绪不稳(67%)、产生焦虑和抑郁(55.7%)、拒绝治疗(9.8%)、甚至是自杀(3.6%)。值得注意的是,有26.8%的家人表示自己并不知道病人听到实情后会出现怎样的反应,他们只是猜想告知实情可能会伤害病人。

家人的担忧固然重要,可是,病人自己怎么想呢?

研究者从中国末期病患的医生护士口中了解到,98%的病人想知道自己的疾病诊断,而且,高达87%的病人想了解全部信息,病人的心声谁又能听到?

该不该告诉病人实情?

答案可以很简单,没有人比亲临死亡的人更有权利决定自己如何面对死亡。答案也可能很复杂,面对想要知道实情的病人,医护人员以及家属需要考量的太多了。

先说法规——患者的知情权

日本、美国和香港等医院管理局规定了病人享有的权利,包括了解疾病详情、治疗方法、用药情况、医疗费用、以及其他想知道的疾病相关信息。但是在我国,有着另一条规定,大意是说如果因为医患沟通病情引起的任何问题,是要医生承担责任的;所以重大疾病,尤其是癌症,医生通常是不会直接告知患者病情的,而是告知家属;就算患者要求医生告知实情,医生也会审时度势,看看告知到哪个程度比较合适。至于患者看不看得懂相关报告,懂多少就不是医生的事情了。

不可忽视的信息不对等

除了法规外,中国医患沟通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也使得直接告知患者重大疾病的沟通非常不容易,国内医生也不乐于直接告知患者,因为他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详细解释清楚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选择的利弊,更没有时间去照顾或安抚患者情绪。信息不对等的交流总是效率很低的,而我国医疗资源的短缺使得这个问题无法短期内得到很好的解决。

患者情绪的不确定性

末期病患家属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的荒谬臆想。虽然绝大部分病人表示自己想知道实情,但在真正听闻的那一刻会出现怎样的情绪波动,实属难料。有人会长舒一口气,感叹几经寻觅后终于找到了答案;也有人尽管做足了心理准备,但知道真相后仍然惊恐万分、惴惴不安,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害怕死亡、担心不够时间完成梦想、害怕家人担心、担心家人担心自己、担心自己离开后家人的生活,等等等等。

医生资源的有限,加之患者本身的脆弱,很多时候需要家属首先要能够正视问题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无知会加剧恐慌和无助,了解更多的癌症相关知识,才能够很好的与医生进行沟通,也才可能更好给患者传递信息并给予其更大的信心和支持,共同积极配合治疗。如果只是因为怕麻烦,怕承受亲人的这些情绪,而选择隐瞒是不是过于自私和怯懦呢?

疾病本身的不可隐瞒性

就如前面的案例中提到的,前期可能隐瞒的过去,但是随着疾病的进展,检查的增多,药物的更换以及因为疾病本身或治疗出现的各种症状,真的可以隐瞒到底吗?

那究竟应该在哪个节点告知实情,是需要每一个家属认真思考的。告知也是需要技巧的。首先,必须自己要先能够接受并正视这一事实;其次,要通过学习了解基本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及生存情况,有效的与医生进行沟通;最后,要做好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所有情绪,并做好长期鼓励和陪伴其积极治疗的准备。

亲耳听闻、亲眼目睹的很多个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最亲近的家人不幸患上末期疾病,不要着急替ta做决定;先想一想:

  • ta是否想知道实情?

  • 我知道ta在这最后的日子里最想做什么吗?

  • 如果在ta完全失去行动能力、或者离开我们之后,我才知道ta的心愿而没有机会去完成,我会不会内疚、自责、后悔?

  • 我以后会不会怪自己没让ta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

在支持、理解、尊重的氛围下开放地沟通,要比家里每个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却假装什么事也没有来得更轻松、告别更完满。对家人是,对病人更是。

写在最后

抗癌之路是条单行道,希望不要留下悔恨。身处逆境的时候,人往往会埋怨命运的不公、身份地位的不公、制度的不公……但仔细想想,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事是绝对公平的。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这算是公平度很高的一件事了,但具体到个人,能活多久、得什么病、有没有钱医治又怎能要求整齐划一?这或许只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适者生存吧。文章来源于肿瘤患者临床招募平台:癌帮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