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界有多黑暗?为研究癌症做出巨大贡献之人却被踢出团队

文 / 中信书院
2018-10-22 16:34

几周前,70岁的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76岁的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获得2018诺贝尔医学奖。


因为他们对肿瘤免疫学的贡献,治愈癌症变成了现实,数以百万的生命,享受到了科学带来的福音,这个诺贝尔奖,他们当之无愧。


然而,50年前,另一位抗癌史上的传奇人物——华裔科学家李敏求,却遭遇了完全不一样的命运。



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


在与癌症斗争的200年里,人类并非对癌症束手无策,真正让医生无比沮丧和失望的是:


大多数对癌症有效的治疗手段,都只能在短期内起到显著的疗效,却无法阻挡癌症卷土重来的脚步。


而李敏求改变了这一切。然而无论是生前还是生后,命运的天平都未曾倾向于他。



【“知识的逃兵”,被意外激起医者斗志】


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国留学生,为逃避征兵,在研究所混饭吃,但一次偶然的接诊经历,激起了他的科研斗志。


1956年8月的一个晚上,李敏求接诊到一位绒毛癌病人,他试图用正常的医疗方法帮她稳定病情,但根本没有用。


她的血不停地流着,三小时后,李敏求眼睁睁看着她死去。


尽管癌症病人的死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但面对病人的离去却什么也做不了还是刺痛了李敏求。


“混日子”的李敏求,变成了“沉迷工作不可自拔”的李敏求。李敏求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当时,远在波士顿的化学疗法之父法伯,已经靠叶酸拮据抗物治愈了儿童的白血病,虽然只是暂时的。


但李敏求想着,既然这种药能阻止白血病细胞的快速生长,那么,也许它也能缓解绒毛癌地爆发,哪怕只是暂时的。


从来没有人做过这种尝试,但是李敏求已经在等待下一个病人的到来


不久,另一位叫埃塞尔的年轻女子也得了同样可怕的病。她的肿瘤像葡萄一样在她的肺里聚集,导致肺内膜流血——血流如注,几乎无法控制。


在稳定了她的病情后,李敏求开始用叶酸拮抗物。上完药结束,医生们下班了,并没有人期待还能在第二天早上看见她


但是,埃塞尔活了下来。第二天早上,她还活着,呼吸缓慢但很深沉。


【意外发现治癌原理,却被“赶”了出去】


医生们原本只是希望肿瘤能稍微变小。但在第四轮化疗结束之际,检查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肿瘤不见了


没有人预期到这么好的结果。李敏求怀疑X射线胸透结果可能弄错了,但结果是无误的:一个转移性的、固态的恶性肿瘤在化疗中消失了。


只是有一个小问题,一直困扰着李敏求。病人看起来是已经好了,绒毛促性腺激素水平(hcg)也已经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的量值。


但李敏求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数值不是零。他每周在实验室里一次又一次地测量,但是结果依然如此:微不足道,但永不消失


于是,不顾更多轮化疗产生的更强毒性,固执地给“已经被治愈”的病人持续用药,直至病人的hcg水平降到零

李敏求的做法,激怒了研究所的领导。他们认定李敏求是在用不可预测剂量的剧毒伤害病人。


于是,以"在人体上做实验"为由,研究所把李敏求开除了。


【蒙冤多年被正名,却被历史遗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当初那些过早停药的病人,不可避免地复发了癌症,而接受李敏求治疗的患者,无一例复发


癌症的种类有上百种,治愈任何癌症,都让人欢欣鼓舞,但实际上,这项发现的意义超出了具体癌症的本身:李敏求的“固执”,使得他做出了癌症治疗史上一项重大的发现——“癌症治疗必须是系统的、长期的,哪怕病人体内已经看不到任何癌症存在的痕迹。”


但在1960年,肿瘤学界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项提案,直到此后几十年,越来越多的试验验证了这个原理。这才震惊了之前草率开除他的委员会。


1972年,美国医学界终于为他正名,把最具声望的拉斯科临床医学奖颁给了李敏求和他的同事们。


然而,历史的帷幕落下,没人在意科学的先驱曾经所蒙受的屈辱,作为第一位用化疗成功治愈恶性实体肿瘤的医生李敏求的故事也鲜少被人知道。


2010年9月,当奥巴马在NIH的演讲上,强调这个杰出成就时也只提了赫兹(Dr. Hertz),真正的贡献者却被遗忘在历史里。


庆幸的是,《众病之王:癌症传》记录了这一段历史,在述解人类4000年抗癌史的同时,也让那些曾被遗忘的抗癌故事,重新回荡在历史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