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妈妈得癌症后,我开始反思自己……
作者丨易衷
来源丨医学界
一个月前,收到在市医院影像科工作的朋友的微信,我妈的肺部CT报告,考虑肺腺癌可能性大。
癌,这一个小小的五号字在报告单上如此突兀,我一下懵了。前段时间我妈体检的胸片显示肺部多发纹理,建议CT检查,我当时并没当一回事,安慰说可能是感冒了,炎症之类的,不放心的话就去复查个CT,根本没认为会是癌症。
朋友告诉我,其实腺癌治疗方法上比鳞癌多,预后也好,没有症状的话,很可能是早期,但难度在于是双肺多发,手术没办法做,看看大医院有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夜无眠。
第二天,让朋友告诉我妈检查影像不太清晰,建议再拍个pet,我请假回去带她去拍pet,她有些诧异我突然回家,但什么也没问。好在结果显示并没有转移。
有了这些影像学资料,我开始了漫漫咨询方案之路。
问了很多顶尖医院胸外科、肿瘤科、放化疗科的同学朋友,自己也跑了一些医院,真正感受到了看病两分钟,排队一上午的就诊。这些专家号都是通过很多朋友,一层层人情才加上的。看病的患者实在太多,轮到我时,原本准备好的十几个问题,刚问了两个,就基本被制止了,告诉我先手术切除比较大的病灶,后面的再说。
等了一上午我只等到几句话。好在我自己有医学背景,查了很多资料,才能大体明白这个疾病,要是换作其他普通患者,看完病后依旧不知道自己的病究竟会怎样,怎么治最好,下一步该怎么办。难道医生说的不对吗?对的,没有错,即便只有几分钟,但医生基本能准确的做出判断,给出结论,那为什么不明白?因为交流时间短。一个高深的医学疾病被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解释了,即便是神仙也不能明白。
我再想想自己,每次看诊,做治疗,自认为说得很明白,为什么患者就是听不明白,真的不想一遍遍解释。也就是自己疲于解释,患者才真的不明白。经过这次就诊,我觉得,即便会拖延时间加班,也尽量多一点时间给患者解释,解释的清楚一点,再清楚一点。
通过几轮咨询,基本确定了先切除大病灶,后期做基因检测,吃靶向药。说来很可笑,我也是今年看了《我不是药神》才了解的靶向药,当时觉得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去了解这种药,短短几个月,就受到了现实残酷的打脸。
当录像机放到我面前时,我有些恍惚。
我和很多患者家属签署过手术知情同意书,我是穿着白大褂坐在对面的角色,而今天我坐在医生的对面。管床医生很负责,知道我是同行,但依然按照规定,把每条手术风险都细致的解释给我听,每一句话都很熟悉,都是我之前说过很多遍的话,唯一不同的是,我作为患者家属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安静地签了字,等待手术。
手术很顺利,推出来的时候妈妈基本恢复意识,一直在呻吟,觉得难受。我也止不住地哭。一些护士来安慰我:有止痛泵,不会太痛的。然而止痛泵只有48小时的量,术后第三天的下午,就出现了术区剧痛,护士解释可能是引流管戳到了肺部,让试着变换一下体位。此时妈妈已经痛得满头是汗了,方法不可行。
我又出去找医生,管床医生不在,医生办公室没人,现在是下午两点,上班时间,一个医生也没有,很是恼火。又去医生值班室,还好有值班医生。看过情况后觉得是引流管的问题,值班医生依旧建议变换体位,管子移开就好了,还说到时候让管床医生开点止痛药。所以现在的情况是我妈妈依旧很痛,但护士和医生都走了,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而我只能站在床边看妈妈痛苦地呻吟。
半个小时后,我再次跑到医生值班室,询问止痛方法,医生说那就打针吧。吗啡,十几分钟就能起效,但维持效果不长,就这么几乎保持不动的姿势在床上躺了一天。
术后第四天查房,管床医生说一会来拔管,结果一等就是整整一上午,中间我又去找医生,答复我一会就来。爸爸还担心是不是因为术前没给红包。直到中午才拔管。拔管后一切趋于稳定。
这一天的时间太难熬了。现在我才体会到患者术后恢复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历程,这个过程太需要医生的安慰和陪伴了。患者难受,家属着急,此时的他们都是弱势群体,他们能寄希望于谁呢,只能是医生,可医生做到了吗,这位管床医生没有,我以前也没有,恐怕能做到这一点的医生也比较少。
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术后患者,早上查房去一趟,没大事的话,一天很少会去第二次,毕竟工作很忙,写病历,开医嘱,收新病人,办出院,上手术、带教,从早忙到晚,不是8小时base在医生办公室。患者有问题,很少能找到医生,小问题大都自行解决,大问题才会现身,不是自己管床的患者,一般很少帮忙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吐槽工作这么忙,患者还这么多事,做医生太难了。这个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医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治疗患者,不管是术前还是术后,患者康复出院才是作为医生价值的体现,也应该是作为医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科研、论文、带教是很重要,但这一切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患者的疾病痛苦。可能我们在这个目的性上出现了迷失。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更需要把握当下,帮助患者解决他们此时面临的问题,这才是患者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