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式好医生!30多年,他记挂的始终是病人
哈哈
白
1
喜讯!
8月30日至31日
由中国医师协会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等主办的
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
牢记医学使命,恪守职业精神
会上传来喜讯,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肝胆中心主任王学浩教授荣获
第二届白求恩式好医生奖
▲ 现场颁发的奖牌与奖章
央视专题节目:重塑生命
“白求恩式好医生” 了解一下
为纪念和宣扬白求恩同志的崇高职业精神,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中国医师协会自2016年起联合举办推荐宣扬“白求恩式好医生”大型公益活动,该奖项强调医德医风,候选人须来自一线或者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其科研或医疗技术水平在全国医疗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经活动组委会遴选公示,中国医师协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审核,全国共81名医师被授予第二届“白求恩式好医生”。
开拓创新,填补国内空白
王学浩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中心主任、肝脏外科研究所所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肝脏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移植免疫学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等职,是我国著名肝脏外科和肝脏移植专家和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领域的开拓者,也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活体肝移植的学者之一。
▲ 王学浩院士团队吕凌教授课题组项目荣获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向左滑动查看下一页文字 >>
他率先在中国大陆建立活体肝移植技术规范化体系,完成活体肝移植领域多项开拓性工作,将活体肝移植技术向全国20余个省市推广,填补了我国肝脏移植领域多项技术空白。1986年率先在国内使用碘化油肝动脉造影诊断并治疗肝癌,为我国肝癌的现代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是我国肝癌现代介入治疗的先行者。
在8月28日举行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王学浩院士团队吕凌教授申报的 “肝移植围手术期损伤控制的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应用”荣获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研究紧紧围绕肝移植早期损伤因素,采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以及工科和医学相结合等方法,丰富和完善了肝移植“炎症损伤控制”理论体系,并将其在供肝保存技术中进行应用和转化。不久前,王学浩院士团队在抗癌免疫治疗转化研究方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 王学浩院士团队抗癌免疫治疗转化研究成果取得突破
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7月5日,由中央文明办、国家卫健委主办的2018年第二季度 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南郑州举行,王学浩教授入选“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8月19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11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王学浩院士荣获第11届“中国医师奖”,并代表全国80位获奖医师讲话。
▲ 王学浩院士获评“中国好医生”
▲ 王学浩院士代表80位获奖医师讲话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探索。经过三十多年的奋力拼搏,王学浩院士引领的肝胆中心已发展成为以活体肝移植为技术特色的、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肝脏移植中心,成为国内活体肝移植的培训和研究基地,救治了数以万计的疑难危重的肝病患者,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和全国记录。中心已成为在全球有影响力,国际一流的肝脏移植中心,为活体肝脏移植在我国深入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近年来,王学浩院士团队还致力于DCD肝移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据了解,从2011年至今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通过DCD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完成了263例肝移植,仅2017年就完成了47例DCD肝脏移植。王学浩院士表示,我国每年约有数十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可以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的仅有1万多人。目前我国肝源主要来自“活体肝移植”(亲体间同血型捐献)及“DCD捐献”(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是国家卫健委广泛普及提倡的移植方式,他也呼吁全社会关注与支持公民死亡后器官捐献工作。
▲ 王学浩院士(中)为患者手术中
“ 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对于看准的事情,我非常执着。做医生,尤其外科医生,哪能没有风险呢?如果我不去做,那每年上万名的晚期肝病患者,就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要想走在世界医学发展的前沿阵地,为更多肝病患者带来希望,就要有敢冒风险、敢于承担责任和压力的勇气。” ——王学浩
在医学并不发达的当时,王学浩面对肝病患者求生的目光,毅然投入到活体肝移植的第一线。有人问过院士,在当时的条件下,肝脏外科手术的成功率并不高,他怕过没有,考虑过风险没有,他回答了以上的话。正是这份坚守和执着,王学浩院士带领着他的团队,步履坚定而又意气风发地向更高的医学高峰不断迈进。
稿件来源 / 综合
鸣谢 / 吴倪娜
图文编辑 / 周宁人
如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