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医博肛肠医院胡智医生:肠癌自测诊疗要趁早

文 / 澳科说健康
2017-07-04 17:41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

  • 直肠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1、饮食结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

2、结肠息肉:结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根据息肉的组织学结构腺瘤性息肉可分为绒毛状息肉和管状息肉;根据结肠息肉的多少及其遗传性,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单发、多发和家族遗传性息肉病。

3、结直肠慢性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4、遗传因素: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又称Lynch综合征。具体表现为:

(1) 家庭成员中有三人以上患有结直肠癌,其中两人以上为同一代;

(2) 至少相近的两代人均有发病;

(3) 其中至少有一人是在50岁以前诊断为结直肠癌。

  • 直肠癌高危人群主要有四类:

一、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

二、结直肠癌高发年龄40岁及以上人群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

三、有结直肠癌家族史人群;

四、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人群;息肉就是肠壁上生长的凸向肠腔的增生物。当发现大肠内有腺瘤样的息肉时,就应进行治疗,摘除腺瘤,防止病变成为大肠癌。

  • 直肠癌早期的症状有哪些表现呢?

1、便血、这个很容易和痔疮混淆。

痔疮引起的便血,一般是鲜血,甚至会喷溅出来。但是,痔疮引发的便血,颜色一般是鲜红色,而且血液和大便是截然分开的。但是,直肠癌因引发的便血,一般是暗红色血液,与大便混合在一起,部分人甚至能看到脓血便,甚至有粘液排出,这是由于肿瘤坏死、溃疡引起的。

2、每次排便量很少,排便次数多,每天达到10次甚至数十次。

因为肿瘤长在肠道内,会刺激肠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大便次数大量增多。

通常的表现是:患者刚大便完,很快又会想大便,甚至刚提上裤子就又想蹲下大便,每天至少大便10余次。大便到最后,由于体内已经没有了粪便,所以会拉出少量的血液和粘液,但还是有强烈的便意。

3、患者大便变形,大便常带有沟槽或者变细,这是由于大便在肠道内被肿瘤挤压,导致变形的缘故。

大便粗细与肿瘤大小有关。但是,有时候痔疮也会引起大便变细,这个如何区分?痔疮引起的变细,一般是大便整体均匀变细,而肿瘤引起的大便变细形态上并不均匀,而且常常粘有脓血。

4、出现晨起腹泻。

由于肿瘤和肿瘤分泌物刺激肠道,会导致患者经常出现早上起床后腹泻,甚至直接被腹痛感觉弄醒。

  • 肠癌自测表

  • 直肠癌如何预防?

1)积极防治直肠息肉、肛瘘、肛裂、溃疡性结肠炎及慢性肠道炎症的刺激;对多发性息肉、乳头状息肉,一旦诊断明确,应早期手术切除,以减少癌变机会。

2)饮食宜多样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不要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经常吃些含有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可能对预防癌症有重要作用。

3)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4)高度重视定期的防癌普查工作,随时注意自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