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乙肝到肝癌,究竟有多远?

文 / 医学界肿瘤频道mp
2017-07-04 17:39

经常碰到一些HBV患者,平时感觉还好,一到医院检查,往往就是晚期肝癌。

作者丨张雨雨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病例一:

孙某,男,35岁,13岁体检时发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但一直未引起重视,未定期复查。18岁参加工作,因从事营销工作,长期大量酗酒,30岁开始一直有乏力、腹胀,依旧未引起重视。

两月前患者症状加重,并伴有肝区炖痛,到我院进行检查,通过肝脏增强CT和甲胎蛋白(AFP)检查,明确为原发性肝癌。

病例二:

段某某,女,48岁,确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大三阳)30年,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从未服用过抗病毒药物,一直未有特殊不适。

23岁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因工作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熬夜已成习惯,半年前出现尿液颜色加深,到我院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病例三:

张某,男,58岁,有乙肝40年,发现肝炎后肝硬化8年,确诊肝硬化后,患者一直口服“拉米夫啶”抗病毒治疗,2年前患者自行停用,近2个月一直感肝区隐痛,到我院门诊复查AFP,超过10000ug/L,进一步完善上腹部增强CT,考虑肝硬化合并肝癌。

病例四:

王某某,女,68岁,因上腹痛3月入院,既往否认肝炎病史,因为家庭贫困,长期吃剩饭剩菜及发霉食物,到我院进一步检查,发现为大三阳,AFP明显升高,腹部CT提示原发性巨块型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肝癌的年死亡率为20.37/10万,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占第2位,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农村中仅次于胃癌。

我国肝癌患者中约90%是慢性乙肝患者。乙型病毒肝炎(HBV)与肝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HBV是仅次于烟草的第二种已知的人类致癌因素。

作为一名肿瘤专科医生,经常碰到一些HBV患者,平时感觉还好,一到医院检查,往往就是晚期肝癌,上述四名患者,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

那么,乙肝为什么会转变为肝癌?乙肝到肝癌究竟有多远?

乙肝到肝癌究竟有多远?

到目前为止,乙肝转变为肝癌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已有相关研究表明这是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

具体分子发病机制为:

(1)HBx基因:HBx基因位于HBV基因组中C基因的上游,编码154个氨基酸产物HbxAg,HBx基因可以激活多种癌基因及原癌基因,HBx蛋白具有生长因子作用,可直接刺激癌细胞生长,HBx能够抑制受损细胞DNA的修复和细胞凋亡,这些都可能导致肝细胞癌变。

(2)HBV的前C基因和C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和缺失,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机制有关。

(3)抑癌基因失活,目前公认与肝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是p53和p16,在HBV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基因发生缺失和突变,从而导致了肝细胞癌变。

另外,通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观察,一旦确诊HBV后,若患者定期入院检查相关指标,如肝功能、乙肝三对、乙肝病毒定量、AFP、肝脏彩超,有抗病毒指征的患者,遵医嘱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这类患者,往往转为肝癌的概率很低。

还有,生活方式在HBV转变为肝癌的过程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知的肝癌病因,除了乙肝之外,还与酗酒,黄曲霉素,亚硝胺等有关。

比如病例一中的孙某长期酗酒,病例四中的王某某长期吃剩饭剩菜及发霉食物,剩饭剩菜含有亚硝酸盐,可进一步转换为亚硝胺,发霉食物中则可能含有黄曲霉素,而抽烟,过度劳累,高脂饮食,体型过于肥胖,这些都是诱发肝癌的高危因素。

很多HBV患者,往往合并严重的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这些患者转变为肝癌的可能性当然越大。

有研究表明,HBV患者,尤其是大三阳患者,在肝功能异常的情况下若依然没有进行合理的抗病毒治疗,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5~10年的时间就可能转变为肝硬化。在临床中,肝硬化患者发病的平均年龄是35岁,肝硬化患者中6%~15%在5年后会发展为肝癌。

如何避免HBV转变为肝癌?

(1)建议HBV患者每半年复查一次乙肝三对,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甲胎蛋白,肝脏彩超,有抗病毒指征的患者,严格遵医嘱抗病毒治疗,千万不要随便停药。

(2)戒烟戒酒,适度运动,低脂饮食,不吃剩饭剩菜及霉变食物。

(3)保证充分睡眠,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科学的膳食结构,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内。

(4)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不是所有的HBV都会转变为肝硬化和肝癌,事实上,HBV患者罹患肝癌的只是占少数。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