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大女科学家,顶起了生物医学的半边天

文 / 转化医学网
2017-07-04 17:39

点击上方“转化医学网”订阅我们!

干货 | 靠谱 | 实用

1

屠呦呦——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谈及她的获奖历程,最耀眼的荣誉莫过于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了。她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荣获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的科学家、女科学家。

屠呦呦创新性地使用了低温萃取方法提炼出了可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抗疟药物,青蒿素抗疟药的出现成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项研究被誉为整个20世纪下半叶人类伟大的医学创举之一。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青蒿素,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2011年,屠呦呦凭借该研究成果荣获拉斯克奖,并被评审委员会称为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2

陈赛娟——中国最美丽女院士

作为中国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赛娟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研所执行所长。她与丈夫、前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师出同门,是业界令人羡慕的院士伉俪,共同在白血病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被称为“中国最美丽女院士”。

陈赛娟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体系,阐明了我国白血病核型变化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为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针对白血病中最为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她带领研究团队开创出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砒霜)的两药协同靶向治疗方案,针对不同靶点双重诱导癌变细胞的分化和凋亡程序,达到清除白血病细胞的效果,由此APL成为首个可基本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3

侯凡凡——改变慢性肾脏病治疗策略,研究成果写入国际教科书

著名肾脏病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侯凡凡长期从事防治慢性肾脏病的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首次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低晚期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危险性,结果被一些国际上经典教科书引用,推动了临床医学界对此类患者治疗策略的改进。

她的研究成果为提高肾脏保护疗效和治疗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为防治透析主要致死、致残并发症建立了新方法,因而被国际誉为“改变了慢性肾脏病治疗的策略”。她还通过系统的基础研究,发现了蛋白质氧化产物等促进肾脏病变进展和心血管并发症的新致病分子,阐明了透析相关淀粉样变的发病机制,为防治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了新靶标。

侯凡凡曾多次在国际主要学会获奖。在国内则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荣获“何梁何利奖”(2006年)、第二届“中国医师奖”(2005年)、第七届“丁颖科技奖”(2004年)和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称号(2002年)。2009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入选全国医患和谐典型人物。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4

李兰娟——独创人工肝技术,抗击重型肝炎

李兰娟,传染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重型肝炎一直是传染病治疗领域的一道难题,一旦病情爆发,短期内会顺利发展并危及生命,其死亡率曾高达近80%。作为人工肝的开拓者,李兰娟团队耗时十年之久,开创出人工肝支持系统,使得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大幅上升,提高了中国医学界在治疗肝炎方面的国际地位。

除了人工肝,李兰娟院士在其它传染病防治领域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13年,她向全球首次揭示了H7N9禽流感的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并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H7N9病毒疫苗株。2014年7月,她带领团队成功建立世界上首个肝病肠道菌群基因集,揭示了重型肝炎病人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并阐明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

5

王红阳——率先发现肝癌诊断标志物,开创肿瘤靶向治疗

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92年毕业于德国乌尔姆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德国Max-Planck研究所生化所P.I。现任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信号转导有重要建树。97年学成回国创办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和综合治疗病区,形成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创新基地。在分子诊断方面,研发了新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及血清检测单克隆抗体,获国家专利;克隆新的肝癌相关基因4个并阐明功能;首次发现新的抑制性受体对肝癌细胞生长、凋亡的调控机制和癌基因P28在肝癌的异常信号通路,为肝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标;分离新的磷酸酶3种,提出新的酶分类法;发现了磷酸酶PCP-2调控β-catenin介导的肿瘤信号通路,与同行合作提出新的抑制性受体调控机制在多器官存在的新概念。

6

叶玉如——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国际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生物化学系主任、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4年,叶玉如因在分子生长控制、鉴别和神经系统树突形成中的重要发现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在神经领域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首先或参与发现了NT3,NT4和NT7三个新的神经营养素,研究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部分作用机制发现CNTF受体为三元聚合物,其受体机制与白血病抑制因子有相同之处,并研究了CNTF的作用特点发现各神经营养素的作用可以相互协同。

以此同时,还阐明了神经肌肉突触形成的调节机制,发现Cdk-5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直接影响突触的形成及其功能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神经突触形成的机理及突触的功能,对了解由此衍生的学习及记忆的机理有很大帮助。

7

颜宁——成功解析膜整合蛋白酶微观结构

颜宁,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2012年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HHMI)首批“国际青年科学家”,同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12月当选2013—2014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5年10月7日,与德国德累斯顿工大学Stephan Grill教授共同获得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14年,颜宁率领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2015年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从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此外,她还对离子通道结构生物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解析了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又利用最新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最大钙离子通道RyR1的高分辨率结构。

2017年2月,颜宁教授研究组在《科学》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a eukaryotic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at near atomic resolution”的研究长文,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以下简称“钠通道”)的3.8 Å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为理解其作用机制和相关疾病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8

乔杰——解析胚胎发育图谱,为女性生殖健康谋福祉

乔杰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妇产科学系副主任。她以生殖调控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不孕症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新技术的研发为核心,在发现调控人类胚胎发育过程的关键基因、创建新型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和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乔杰团队建立人类精卵遗传图谱及胚胎早期发育基因表达谱,明确调节胚胎发育关键基因;开发新型体外生殖细胞培养体系和微流控芯片精子筛选技术;发现炎症因子影响卵母细胞质量导致不孕新机制,创立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和治疗新方法,改进卵母细胞及胚胎冻存技术,显著提高妊娠成功率;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炎性机制,建立其代谢异常预测模型,提供预防其长期合并症的新策略,制定适用于中国PCOS的诊断标准。

2015年12月,乔杰与谢晓亮、汤富酬研究团队合作,首次开创在早期胚胎阶段对各种单基因遗传疾病和染色体疾病同时进行精确诊断、以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全新的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方法。

9

陈薇——打开中国制造、境外临床试验的疫苗先河

陈薇,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专业技术5级,少将军衔。陈薇研究员作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多年来致力于生物防御和生物高技术研究。

2003年SARS肆虐期间,陈薇团队成功研发广谱抗病毒药物“基因工程人干扰素ω”,在抗击SARS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她担任国家卫生防疫组长,为“大灾之后无大疫”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她带领团队开展埃博拉疫苗研究,于2014年底成功自主研制出世界首个2014新基因型重组埃博拉疫苗,并收获境外临床试验许可。作为“中国智造”的第一个“走出去”的疫苗,为受困疫区的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也开创了由中国科学家研究、中国制造的病毒疫苗在境外开展临床试验的先河。陈薇少将也因此杰出贡献被评选为“CCTV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10

王秋菊——破译耳聋密码、开启耳内科学

王秋菊,耳内科学聋病诊治与防控专家,现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她主要从事聋病诊治及遗传学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创立国内首个耳内科亚专科,临床擅长耳聋耳鸣的内科诊治、儿童听力筛查诊断、聋病遗传咨询及干预指导,在聋病诊治与防控方面有一定造诣。

王秋菊所长和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陈子江教授团队等单位合力攻关,首次综合运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无创产前检测(NIPT)和无创产前诊断(NIPD)技术阻断家庭遗传性耳聋的垂直传递,完成首例阻断耳聋的PGD试管婴儿,实现了我国聋哑防治从二、三级防控到一级预防性优生的里程碑突破。

2014年,王秋菊所长率先提出实施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DGP)的设想,2015年,DGP计划全面启动落地,拟在五年内完成10万-20万例聋病基因组研究,绘制中国人群耳聋基因图谱,制定临床聋病分子筛查与诊断指南,建立中国聋病遗传咨询体系,培养合格的临床聋病遗传咨询师。

推荐阅读

  1. 【新研究】孕妇体重与宝宝的健康关系竟然这么大!

  2. 请注意!男性也需要接种宫颈癌疫苗

END

点击图片 了解投稿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