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又不恶的肿瘤,你知道吗?
人体肿瘤种类多达上千,每一种肿瘤又各具特性。因此,在肿瘤临床工作中,常见到一些诊断、治疗不十分确切的例子发生,需要引起各级医生的关注。其中,对交界性肿瘤的认识不足和处理不当值得重视。
交界性肿瘤是客观存在
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人体的某一种细胞发生异常增生,达到一定的数目(细胞的直径约10微米),就具有一定的体积,形成了瘤块,称为肿瘤。肿瘤通常分为两大类:良性和恶性。
良性肿瘤通常不复发,不转移,预后良好。
恶性肿瘤通常生长迅速,浸润广泛,经常复发,容易转移,危及生命。
其实,还有一大类在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肿瘤,称为:交界性肿瘤。而我们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脑子里往往只注意了肿瘤的良恶性两大类,忽略了交界性肿瘤这一大块,造成了诊断上的不确切和治疗上不到位,导致不良的结局和预后,教训深刻,悔之不及。
由正常细胞转变成癌细胞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的过程,通常需在接触致癌物多年后,使器官组织的细胞出现增生,发展到不典型增生,再演变成恶性性质的癌。这一期间称为诱导期,常在10年以上。如: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宫颈浸润癌;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宫内膜瘤腺癌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子宫内膜癌。
另外,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界线并非绝然,良性向恶性演变也呈渐进性的,经历了良性病变进展到交界性病变直到浸润癌的连续病变过程。如:卵巢上皮浆/粘液性囊腺→交界性浆/粘液性囊腺瘤→桨/粘液性囊腺癌。因此,纵观整个肿瘤家族,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应该很清楚地看到,客观上存在着一类良恶性之间的中间型肿瘤,称为交界性肿瘤。
不典型增生相当于交界性肿瘤
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在致癌因素持续作用下,不典型增生可以发生由量变到质变,转变为恶性肿瘤。目前认为,不典型增生分为两种类型,即炎症性不典型增生与肿瘤瘤性不典型增生。前者DNA分析通常为二倍体,一般不发生恶性转化。后者DNA分析常为异倍体,会发展成恶性肿瘤,这是真正的癌前病变。因此,要适当治疗并密切随诊,根据病变程度不典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一般而言,轻度病变恶变的机会不多,而重度不典型增生就等于原位癌。因此,临床上应当将不典型增生当作交界性肿瘤来处理。
交界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都要认识和承认交界性肿瘤的存在的事实。
诊断上,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在临床医生眼里,病理医生应该能对每一例肿瘤都可以得出明确的良性、交界性、恶性的判断。真实的情况是,典型的良性、恶性,判断不难,难就难在交界性肿瘤的诊断上。病理医生在交界性肿瘤诊断上失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使经验丰富的高手,也难免失误。出现的错误主要是两种: “低诊”与“高诊”。 “低诊”就是把交界性肿瘤归入良性肿瘤范畴,手术切除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了,不管不问,结果,几年后肿瘤复发、转移,一切都晚了。“高诊” 就是把交界性肿瘤归为恶性肿瘤范畴,一听是恶性肿瘤,大刀阔斧地切除器官,造成终身残废,后悔不及。综合国内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唯一能减少交界性肿瘤诊断上出错的办法是病理医生间互相讨论和会诊。多让一个人看看,多一分准确,少一分错误。
治疗上,个性化制定确当的治疗方案,既不欠缺也不过分。针对交界性肿瘤的“交界”阶段的处于良恶性之间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适合每个交界性肿瘤病人的具体方案,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结果。从理论上说,所有的人类细胞系都具备保证细胞进行正常的繁殖及行使功能的能力,以及相当潜在的分子调节能力,以此保证细胞抵抗环境造成的损害。只有从每个癌症病人的个体入手,分析其个体特性,有针对性的"量体裁衣",才是癌症治疗的有效途径。例如,每一个病人都有各自的个体化状态,该手术的、该放疗的、该化疗的,情况都不一样。交界性肿瘤原则上以病灶清除为主,不必要大刀阔斧切除器官组织,同时,要定期复查和随访,一旦有新的病灶出现,可以及时治疗,确保获得最佳的预后和结局。
人体常见的交界性肿瘤
子宫
交界性平滑肌肿瘤
宫颈不典型增生
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卵巢
交界性浆液性肿瘤
交界性粘液性肿瘤
交界性透明细胞肿瘤
交界性Brenner瘤
交界性子宫内膜样肿瘤
软组织
纤维瘤病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
肺
粘液瘤
细支气管肺泡腺瘤
乳腺
分叶状肿瘤
导管不典型增生
胰腺
粘液性囊性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粘液腺瘤
实性—假乳头瘤
脑
血管外皮细胞瘤
不典型脑膜瘤
腮腺混合瘤
前列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
淋巴组织不典型增生
肝脏不典型增生灶
胃不典型增生灶
胆囊腺瘤不典型增生
大肠腺瘤不典型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