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试药?开什么玩笑!

文 / 医学界肿瘤频道mp
2017-07-04 17:36

战胜癌症并非易事,但也不要自乱阵脚!

作者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 任斗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临床上,经常有患者朋友问我、特别是肺癌患者问我“医生,某某某让我试下某个靶向药,你觉得可以不? ”,甚至还有些医生也说,“你先买XX药,试吃一个月吧!”

那么,我要说,在恶性肿瘤越来越强调精准治疗的今天,上述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呢?

一、恶性肿瘤的驱动基因逐步明晰,有可能揪出幕后元凶。

近年来,基于肿瘤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及癌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肿瘤治疗已经进入精准医学时代。

2015 年一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明确的提出了“精准医学(precise medicine)”的概念,他要求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疾病进行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精确寻找疾病的原因和研发治疗的靶点药物,达到既精准诊断,更主要是精准治疗。

以肺癌为例,若是病理诊断为肺腺癌患者,在中国人群中,大约有 50% 的患者可以检测到 EGFR 敏感突变,如果是不吸烟的女性患者还会更高,其他如 ALK 阳性,ROS-1 突变及 C- met 扩增也在肺癌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0% 的人都有 Ph 染色体阳性。

可以预见,将来会有更多的驱动基因被明确,也许它们就是导致恶性肿瘤的幕后元凶,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将会成为新型药物的靶标。

二、针对有明确驱动基因的靶向药物治疗,疗效要高于不加选择的治疗如化疗;盲目使用靶向药物既浪费金钱,又耽误病情,甚至使病情更加恶化。

还是以肺癌为例,2009 年,由Tony Mork及吴一龙教授主导的 IPASS 研究头对头比较了吉非替尼和含铂双药化疗在肺腺癌中一线治疗的疗效。

回顾分析发现,在 EGFR 突变阳性的肺腺癌患者中,吉非替尼的中位 PFS 为 9.5 个月,而化疗组只有 6.3 个月(P<0.001);相反,对于 EGFR 野生型患者,吉非替尼的疗效明显差于化疗,分别是 1.5 个月对 5.5 个月(P<0.001)。

由此开创了肺癌领域精准治疗的先河,以后层出不穷的众多 RCT 研究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因此,各大指南都将一代 TKI 列为 EGFR 突变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的一线治疗。

TKI 如此,免疫治疗同样是如此,NCCN 非小细胞性肺癌指南自 2017.V1 版开始就明确写到,PD-L1 阳性表达(≥50%)且 EGFR,ALK,ROS-1 阴性或者未知的才一线选择 Pembrolizumab。

由此可见,富集优势人群,找准靶点,精准施治,越来越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流方向。

我们不否认化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基石地位,但是应该看到正是由于化疗对于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在内的不加选择的杀伤,造成了患者身体机能的下降或者丧失,从而导致了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循证医学的成果,来指导或者改变我们目前的临床实践,既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又减轻毒副反应,更是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钱财浪费,节约了医药资源。

三、越来越多,越来越简便的检测手段使精准选择药物成为可能。

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检测,如今,越来越多、越来越简便的检测手段使精准选择药物成为可能。

对获得的肿瘤组织进行分子分型是初始治疗的金标准,治疗过程中,而且可以运用外周血液、体液作为检测的标本,指导耐药后的治疗,避免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除了灵敏度稍低以外,其特异性可以达90%以上。很好的满足了临床的需求。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摒弃过去陈旧的观念,无需盲目“以身试药。”

参考文献: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相关基因检测的规范建议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6,45(02):73-77

吴一龙,廖美琳,周清华等 非小细胞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耐药处理共识 。循证医学,2013,13(2):65-70

NCCN指南2017V1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