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常见的胸部影像征象,您看都齐了么?

文 / 医脉通呼吸科
2018-07-21 13:28

胸片和CT上的特殊征象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空气支气管征(Air bronchogram sign)

胸片中通常观察不到支气管,当肺实质出现密度影时,可见支气管。在实变和肺不张的衬托下,支气管显示为充气的结构,最常见的原因是肺炎和肺泡型水肿。当合并肺不张时,提示支气管在其开口处并未阻塞。

图1a-c 空气支气管征。 a. 乳腺癌放疗患者的胸部X线片。右上肺叶因放射性肺炎导致的实变伴空气支气管征。b. CT显示空气支气管征。C. 图解空气支气管征。

2边缘遮盖征(轮廓征)(Silhouette sign)

此征称为“轮廓消失征”更准确。由于肺实变等造成相邻肺组织不能对比衬托出纵隔或膈肌的轮廓,致使纵隔或膈肌边缘轮廓显示不清。

图 2a,b 边缘遮盖征。a. 无任何不适患者的胸部X线片;病变遮盖了右心缘(箭头)。b CT证实为一囊性病变(心包囊)(箭头)。

3肺门重叠征(hilum overlay sign)

肺门处的边缘遮盖征称为肺门重叠征。用以判断胸片上肺门区病变的位置。如果可以清楚地看见病变内的肺门血管,则病变位于肺门前后。如果不能看见肺门血管,则病变位于肺门。

图3ab 肺门重叠征。a. 咯血患者的胸片是右肺门扩大。病灶内可见肺门血管,提示病变不在肺门(箭头)。b. 肺CT可见右肺上叶肿块(箭头)及右肺门淋巴结。

4深沟征(Deep sulcus sign)

深沟征是自外侧肋间角延伸到季肋部的透亮影。是仰卧位胸片上提示气胸可能的重要线索

5横膈连续征(Continuous diaphragm sign)

正常情况下,两侧膈肌的中间连续部分因心脏遮盖而观察不到。纵隔气肿时,气体积聚于心脏和膈肌之间,故可看到两侧膈肌的中间部分,称为横膈连续征。有助于区分气胸和纵隔气肿。

图4深沟征和横膈连续征。外伤患者仰卧位胸片。胸膜内游离气体聚集于右肋膈窦并延伸到季肋部(箭头)形成深沟征。心脏下缘的纵膈气肿与两侧的横膈相连形成横膈连续征(箭头)。

6空气半月征(Air crescent (“meniscus”) sign)

当肺部肿块或肺炎出现坏死或空洞时,其周边出现的新月形透亮影。最常见于伴有空洞的真菌球,也可见于肺包虫病、肺脓肿、肺内血肿和肺肿瘤。

图5 ab 空气半月征。a. 侵袭性曲霉病患者的胸部X线片;实变区周围可见半月形气体密度影(箭头)。b. 新月。

7金S征( Golden‘s sign )

金S征是右侧中央型肺癌的正位X片上的典型表现,其征象是右肺门的肿块+水平裂中外份上移形成的拱向上方的弧形结构。形成的原理是右侧中央型肺癌压迫或直接侵犯右上叶支气管,使其闭塞,右上肺出现不张,体积缩小,水平裂中外份于是上移,而肺门部分比较固定。

图6. ab 金S征(反S征)。a. 中央型肺癌患者的肺部X片。清楚地显示了因右上叶肺不张形成的反S征。S的外侧由水平裂上移形成,内侧由肿块形成(箭头)。b. 金S

8颈胸征(Cervicothoracic sign)

颈胸征用以描述胸腔入口处的病变。在此解剖腔隙,肺尖后部比前部位置高(图7)。因此,正位片上如果清晰看见锁骨上的病变,则一定位于后部且在胸腔内。若病变上缘显示不清或在锁骨水平以下,则位于前纵隔。因为病变远离水平裂移位,所以边界不清楚。主动脉弓和不张的肺叶间的左下叶背向上及向前移位。

图7 ab 颈胸征。a. 正位胸片示一上缘达锁骨水平以上的肿块,提示病灶位于后纵隔(箭头)。b. 同一患者冠状位T1W像。左后纵隔肿块经活检证实为神经节瘤。

9镰刀征(Luftsichel sign)

又称主动脉弓旁透亮征。左肺上叶不张时,不张的致密影于上纵隔旁呈现重叠于肺门的新月形透亮影。此透亮影实际为升高的下叶背段,位于纵隔与不张的左上叶之间。主动脉弓周围的新月形透光区称为Luftsichel征(图8)。

图8. 镰刀征。左肺中央型肿块的患者。正位胸片示左肺因上叶不张而体积缩小及左肺下叶背段主动脉弓周围新月形透亮影(箭头)。

10弯刀征(Scimitar sign)

弯刀征是指右下肺静脉异常直接引流到肝静脉、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管状高密度影从右心缘一直延伸到横膈(图9)。异常的肺静脉类似于被称为“圣骑士”的土耳其战刀。弯刀征与先天性肺发育不良综合征(弯刀综合征)有关。

图9 ab 弯刀征。a. 肺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的正位X线片。异常的下肺静脉呈与右心缘平行的管状高密度影(箭头)。b. 弯刀。

11炸面圈征(Doughnut sign)

炸面圈见于气管隆突下中段支气管后的纵隔淋巴结肿大。纵隔淋巴结肿大在侧位胸片上呈分叶状的高密度影(图10)。

图 10. ab. 炸面圈征。a. 侧位胸片示肺门及气管隆突下淋巴结肿大。这种征象是由中心的透亮区和淋巴结肿大导致的周围高密度影形成的。b. 炸面圈。

12驼峰征(Hampton hump sign)

驼峰征见于肺梗死引起的肺泡壁坏死伴肺泡出血的2天内。其为楔形的胸膜基底性实变,圆形突出的尖顶端指向肺门(图11)。此征象最早由Aubrey Otis Hampton描述。常见于下叶及瘢痕愈合后。

图11. ab. 驼峰征。a. 肺栓塞患者的胸部X线片显示与梗死区域一致的周围型楔形均匀高密度影(箭头)。b. 骆驼的驼峰

13Westermark征

Westermark征是指由于机械性阻塞或肺栓塞中(血流减少)反射性血管收缩导致的肺外周血流减少。其由Neil Westermark最早描述。正位片上表现为透过度增加(图12)。

图12. Westermark征。肺栓塞患者的正位X线片显示肺上野及中野由于血流减少导致透过度增强。

14膈上尖峰征(Juxtaphrenic peak sign)

膈上尖峰征见于上叶肺不张,是指三角形的高密度影在膈肌中点处向上突出(图13)。其常与下副裂的存在有关。其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上叶肺不张形成的负压可能是导致脏层胸膜及突出于胸膜外的脂肪进入下副裂的原因。膈上尖峰征也可见于右肺上叶及中叶不张或仅中叶不张时。

图13. 膈上尖峰征。右上肺不张(箭头)患者的正位胸片,右膈向上移位,且尖峰位于膈肌中点(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