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还是害命?--专家谈肿瘤免疫治疗

文 / 北京新里程肿瘤医院
2018-07-18 15:05

肺癌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大部分为非小细胞肺癌。肺癌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过去 10 余年中,肺癌治疗取得长足进步,一系列驱动基因的发现使其治疗进入了新阶段。但携带驱动基因的患者仅占肺癌总体人群的不足20%,而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治疗也成为目前肺癌研究的重点。而这两年发展迅猛肿瘤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焦点,以PD-1为代表的免疫疗法革命性地改变了肿瘤治疗的面貌,为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什么是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有哪些特点?

如果把启动身体防卫机制的免疫T细胞比喻为一辆运作良好的消防车,那么这辆消防车要灭的“火”就是癌细胞。癌细胞会通过各种方式来使T细胞无法正常工作,进而达到迅速增长的目的。而免疫治疗的原理就是找出癌细胞瘫痪T细胞的途径,再予以治疗,让免疫系统再次“活化”后去攻击癌细胞。

而免疫治疗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且不良反应轻微。与传统治疗方式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不同,免疫治疗主要靠激发或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动员免疫细胞,从而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因此,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征均不同于传统治疗。

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及最获益人群?

● 美国FDA已批准治疗肺癌的PD-1/PD-L1抑制剂见下表 :

● 一线治疗

免疫治疗与化疗对比的一线研究中,仅PD-1单抗Pembrolizumab在PD-L1阳性表达≧50%的IV期或复发非小细胞肺癌中显著优于化疗。而另一个PD-1单抗Nivolumab因入组人群定义为PD-L1阳性表达≥1%的患者,因入组人群过于宽泛,较化疗无优势。

● 二线治疗

多个III期临床研究证实:对比多西他赛,PD1/PD-L1抑制剂单药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能够显著提高客观有效率,延长总生存。下表为具体研究总结。

● 从上表不难看出,检测PD-L1的表达量,了解癌细胞上是否有PD-L1等肿瘤免疫标记,有助于免疫治疗疗效的判断。PD-L1的表达量越高,使用免疫治疗的疗效越好。

免疫治疗的副反应有哪些?如何处理?

免疫治疗促进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促使免疫系统攻击人体正常的组织、器官,统称为免疫相关毒副作用(irAEs)。irAEs几乎可以累及机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如皮肤、消化道、肝脏、内分泌腺体、肾脏、神经系统、眼等。抗PD-1抗体的毒性相对较低,既往临床研究报道约有10-22%的患者发生3/4度irAEs。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中位时间见下表。

一旦出现irAE,就需要及时处理,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不良事件的进一步恶化。总体处理原则见下表。

免疫治疗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和数据不断涌现,我们对免疫治疗充满信心。但因为免疫治疗无论从作用机制、应答方式以及毒副作用都与传统化疗不同,临床医生在使用免疫治疗过程中,需要提高警惕,及时识别和处理相关副反应,进而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

详细介绍:

本科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肿瘤学博士学位,2010年赴美国马里兰大学接受博士后培训两年,开展新型抗体治疗的临床前期动物模型研究以及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肺癌个体化治疗的学习。

从事肿瘤临床工作多年,专注于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在胸部肿瘤尤其是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上有丰富经验及深厚的学术造诣,擅长肺癌早期诊断以及规范化、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及气管镜、TBNA、内科胸腔镜等局部治疗及操作;擅长肺癌、胸腺癌、胸膜间皮瘤等胸部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内科化疗为主的综合规范化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生物治疗,对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肺癌个体化治疗有深入研究;熟练掌握肺癌的最新国际诊疗规范,参加2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及时掌握国际肺癌诊治前沿新动向。

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华夏科技成果二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奖三等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