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名家谈 | 杨树军:打破中晚期癌症治疗困境的精准治疗

文 / 河南省肿瘤医院
2018-06-05 21:07

【编者按】:癌症是严重威胁我省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为普及肿瘤疾病防治常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肿瘤防治意识,特开辟“肿瘤防治名家谈”栏目,约请我院知名专家撰写文章,以飨广大读者。今天刊发第五篇《打破中晚期癌症治疗困境的精准治疗》。

对于无法手术的中晚期癌症患者,

化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传统化疗是根据恶性肿瘤细胞分裂增殖快的特性,通过干扰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以控制疾病进展。但在正常情况下,机体有很多组织细胞需要通过分裂增殖来维持机体的运转。因此,化疗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导致癌症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传统化疗由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限制,癌症患者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的疗效出现了“平台期”。面对不断增加的患者,肿瘤学界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手段。

癌症就像血型一样,同样是组织病理,不同人的基因分型不一样,而且不同人种之间的肿瘤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意味着,仅采用传统杀伤肿瘤细胞的化疗是不够的,需要从基因层面入手,进行更精准的治疗。

2015年,精准治疗这一全新的疾病诊疗模式迅速波及全世界,为解决癌症患者治疗所面临的难题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机体的免疫细胞如何让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以及怎样激活机体那些“沉睡”的免疫功能等,都是目前临床上进行精准治疗的新思路,而且已有近50种药物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

要阻断调控肿瘤细胞生长的信号通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治疗肿瘤的药物,是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格列卫和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易瑞沙。近年来,格列卫先后被美国批准用于治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和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患者。2005年,易瑞沙正式在中国上市,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应用易瑞沙治病是癌症治疗领域的一个新突破。易瑞沙治疗晚期EGFR19外显子敏感性突变的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达到了3年,远高于过去单纯化疗时代的8~10个月。

随着对晚期肺癌治疗研究的深入,专家们发现了易瑞沙耐药后出现的新耐药靶点和耐药机制,并研发出新的靶向药物,比如针对易瑞沙耐药后约有60%的患者出现基因突变研发出新的药物泰瑞沙,使晚期肺癌的疗效进一步提高。“肺癌只是慢性病”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肿瘤营养供给,达到阻碍肿瘤生长的目的,也是常用的精准疗法之一。

早在1971年,哈佛大学的Folkman(佛克曼)教授首先提出“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血管生成是遏制肿瘤生长的有效策略”理论,由此开创了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现在,用于晚期肠癌和晚期的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安维汀)是一种重组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以与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并阻断其生物活性,通过使VEGF失去生物活性来减少肿瘤的血管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另外,国产药物恩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是通过抑制形成血管的内皮细胞迁移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肿瘤的营养供给,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转移,用于治疗初治或复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些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往往需要与化疗或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才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单独使用疗效不佳。

激活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攻击杀伤恶性肿瘤细胞是目前非常热门的精准疗法。

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PD-1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D-L1是细胞程式死亡-配体1)药物治疗是当前备受关注的新一类肿瘤免疫疗法,不同于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它通过克服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重新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细胞。这是一种全新的抗肿瘤治疗理念。

免疫治疗的原理就是阻止PD-1与PD-L1的结合,使细胞重新获得正常的杀灭肿瘤细胞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截至目前,美国批准上市的PD-1/PD-L1抗体药物已达5种。其中,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黑色素瘤的药物Keytruda(派姆单抗)和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肾癌等6种肿瘤的药物Opdivo(纳武单抗)已经在美国上市。

目前,上述PD-1/PD-L1药物虽然未在国内上市,但是目前国内不少药企正在开展类似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的临床研究。笔者相信会很快进入临床治疗。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第一医学部主任,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学科带头人河南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执行委员会委员,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科学基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恶性淋巴瘤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等。主要致力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的综合治疗等。近5年来,先后主持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3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9篇,出版专著1部。

审核:庞红卫 | 编辑:李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