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医共体:打通看病“最后一公里”

文 / 健康界
2018-05-09 00:16

长泰县医院的医生到武安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进行教学与查房

“这位病人由于心脏的问题,存在较大风险,你们一定要和病人及家属做好沟通建议,做好治疗和预防工作。”5月2日上午,在长泰县武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办公室里,医生们围在一起,进行病例讨论,社区医生们记着笔记,汲取着知识。

这是长泰县实施医共体的是一个缩影。2017年底,长泰县被漳州市确定为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县,成为全市第一个推行医共体改革的县份。截至目前,在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打通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让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医改的福利。

基层看病 可享大医院服务

4月24日下午,长泰县医共体的微信群里有了新消息。

消息是林墩卫生院林娇华医生发的:“患者男性,57岁,突发上腹部不适、呼吸困难4小时,有饮酒史30年,平均每天要饮250ml以上的白酒,而且还有吸烟史30年,该患者已转到总院,请注意查收。”

长泰县医院的陈焕平医生马上在群里回复一个“OK”的手势。半小时后,长泰县医院就将接收到的患者由快捷的通道进行检验及会诊。

在长泰县医共体的微信群里,群里有总院、分院各相关负责人共62名。除此之外,还有总院各科室与分院的微信群。利用微信群、电话、视频等现有通信手段进行沟通,是目前总院与分院之间远程诊疗、沟通的新方式。在之后,将会有更加专业的远程诊疗中心建成使用。

“在医共体里,长泰县医院作为‘总院’,各个乡镇的卫生院或卫生服务中心则成为长泰县医院的‘分院’。”长泰县卫计局主任科员张四清告诉记者,“总院”与各个“分院”上下联动,打通看病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家门口的基层卫生院看病,享受到县医院的医资和服务。

“确实有需要到上级大医院就诊的,会通过内部的转诊通道进行转院,这样也比患者自行去预约找医生更方便快捷。”张四清说,除了各分院可以快捷转到总院外,总院还和漳州市区的几所三甲医院及厦门第三医院等都建立转诊通道。

为充分发挥县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长泰计划投资3600万元在县医院建设六个中心,包括远程会诊中心、县域消毒供应中心、心电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等。目前,这些医疗中心正在筹建中,预计明年投用。

质优价廉 百姓家门口受益

“之前县城群众一有伤风感冒等小问题,都直接往县医院跑,所以武安卫生服务中心一度很冷清。”张四清说,实行医共体后,人气马上上来,分流了许多患者,而且连住院部都住了许多病人。

“在这里住院10天,医保报销后总共才花了500多元。”66岁的戴阿姨刚从武安卫生服务中心出院不久。前两周她因支气管扩张伴咯血入院治疗。

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报销门槛低、比例高,戴阿姨这样的治疗在县医院最终自费部分可能要多出300至500元。

卢进炜虽然是县医院的外科医生,但母亲的看病拿药,他都安排在武安卫生服务中心。其母亲去年患上乳腺癌,做过乳腺癌手术后还需进行为期一年的靶向治疗,同时他母亲身患二级残,行动离不开轮椅。对于卢进炜来说,他每个月推着坐轮椅的母亲到武安分院做乳腺癌手术后的辅助靶向治疗,不仅因为这里离家近方便、报销比例高,还因为这里有着医共体实施后带来的技术“后盾”。

“母亲的靶向治疗不算复杂,但有时有可能产生并发症,武安分院和县总院联系紧密,出现任何情况都能及时得到县医院的远程诊疗、评估指导,所以我也很放心。”卢进炜说。

“许多常见病、老年人的高血压等慢性病,无非就是让医生看一下,拿的都是相同的药,没必要每次去大医院排队就诊又排队拿药。”张四清说,在基层分院里,如有需要,同样能得到县医院医生开的药方,而且在基层分院拿药,报销比例还更高。

在基层分院看病拿药,“质优价廉”的效果已慢慢显现出来了。

“门诊人数增多了,收入也增多了。”武安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居辉说,2017全年住院患者才288人/次,全年收入602.5万元。实行医共体后,今年前4个月,住院患者就已达105人/次,收入236万元。

帮扶传带 提升基层医技水平

2日上午,65岁的洪阿婆来到了武安卫生服务中心 ,上个月她因为急性支气管炎来住院治疗,病情得到缓解,但最近经常睡不着觉,便又来看医生。适逢周四,县医院医生过来会诊。

长泰县医院的内科主治医师蔡惠志在现场问诊和查看病历和检测报告后,发现之前分院医生没有发现潜在问题,需进行预防措施。

“我们在诊疗知识和经验方面存在不足,总院医生每周过来进行传帮带,对于我们拓展治疗思维和完善诊疗计划都有很大的帮助。”武安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蔡建成感慨道。

长泰县开展医共体建设试点以来,长泰县医院作为医共体总院,全县7家基层医疗机构成为县医院的分院,其中,武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成为“长泰县医院武安分院”。为提高分院的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总院三名内科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轮流于每周四上午到武安分院开展教学查房、传帮带活动,并现场开展门诊疑难病例会诊,每月集中举办一期业务培训课。

“全县七个分院都有一个固定的医共体联络人,分院有需求时都可联系联络人,安排总院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等活动。”张四清说,他们希望利用县医院医生的医技诊疗资源,带动基层分院的水平。

推进医共体建设中,长泰重视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利用县级医院优质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医共体内统一管理模式,发挥集约优势,推进县域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社会效益。

在实践中,基层许多医生确实渴望学到更多更好的诊疗经验提,提升自身的医技水平,而县医院的医生们也都积极传授经验。

医共体的微信群里,林墩卫生院的林娇华医生将这名患者通报转院后,不忘留言道:“后续诊治情况麻烦反馈给我们,也好累积经验。”

“这样一来,基层医院就能学到了一个典型的临床诊疗经验。”张四清说,待远程会诊中心建成投用后,这样的例子会更多。基层的医疗水平提升后,县医院、乡镇分院、村卫生所将形成一个大的联网医院,群众不用专门跑去县医院排队,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县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

记者手记>>破解基层医疗难题

以往,由于基层医疗资源的匮乏,老百姓一旦有病时,不管大病小病都倾向于往大医院挤。这也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大医院太挤,也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到大医院医治的病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医疗资源。

对此记者认为,“医共体”的建立展现出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首先,这一机制将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组成同一盘棋看待。以往由于大医院资源紧张,加上缺乏行政协调,要“上转”患者基本只能靠医生或患者家属通过与相熟的医生联系,把病人送到上级医院就诊。建立“医共体”后,患者转诊将会流程化、规范化,更加顺畅。这也使得许多患者愿意到基层医院就诊。因为一旦需要上级医院继续接诊的话,患者不用操心,直接由基层医院绿色通道安排,且无缝对接。

此外,“医共体”还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其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化为群众看病就医的第一站,确有需要时,再往上一站输送,打通了群众看病的“最后一公里”。

在记者看来,这样的模式可以改变基层医疗资源利用不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缓解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切实解决群众看病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