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大咖“组团”出手!8个科室联手奋战8小时!为绝境中的她带来重生

文 / 京城健康守护者
2018-05-05 00:20

今天,守护君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北京同仁医院11位医生、8小时接力,从女孩颅内取出芒果样肿瘤,让这个被多家医院下达了 “死亡判决书”的23岁女孩重获新生。

(文字故事↓↓)

照片上这个美丽的姑娘是发病前的鹰哥,这个23岁的广州女孩,曾经有一头及腰的长发,但颅内巨大的肿瘤造成她左脸变形,左眼眼球不能向外转动,左耳几乎失去听力,现在的她和之前判若两人。

更可怕的是,这颗巨大肿瘤对鹰哥生命的威胁。

“鹰哥”的肿瘤让经验丰富的医生头疼

医学影像显示,鹰哥颅内出现了一个巨型肿瘤,形状类似于一个大芒果,几乎占据了颅腔空间的四分之一,并且包裹住了颅内60%的血管和神经。

在广东求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太晚了”。2017年5月,经人推荐,她和父母来到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家亮的办公室。

对于这样的巨型肿瘤,手术切除是唯一的办法,但颅内手术的难度不仅在于精细度要求高,更需要多个科室协作。

张家亮首先打电话,把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刘静明请到办公室。

刘静明动过刀的肿瘤有成百上千个,但眼前这个肿瘤却让他有些头疼,“涉及的区域太多”。对于早已名声在外的外科医生来说,他坦言,“谁也不愿在别人的手术上坑自己一刀”。

Q:您当时知道自己冒的是什么风险吗?

刘静明:一个急性失血,可能造成颅内脑水肿,术后生命就受危及了。

Q: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有多大?

刘静明:概率当然不大,所以这也是我们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来讲,肯于冒险的原因。如果说这个概率大于50%,恐怕我们都不会去冒这个险。

生命与容貌,医生如何抉择?

确定手术后,医务处召集参与手术的科室举行会诊。然而,对于到底采取哪种手术方案,医生间争议不小。

手术方案有两种:

第一种

直接在鹰哥的面部打开一个阶梯状切口,医学上称之为“韦伯式切口”。这样有利于扩大手术视野,完整切除肿瘤,但是这种方案必定使鹰哥遭到毁容。

第二种

从鹰哥的颈部开刀,这样虽能保留面容,但是大大增大了手术难度,而且很有可能造成神经功能损伤或者肿瘤无法彻底切除干净。

手术难度、肿瘤性质的不确定,以及手术中的风险让手术方案在反复权衡中难以确定。

反倒是鹰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第一个选择肿瘤全切,第二个选择是保障功能,但是这么大的手术,功能肯定会受损。第三个我才选择的是容貌。虽然说23岁,还没结婚,还没谈男朋友,容貌对自己也很重要。如果命都没了,容貌还有什么意义呢?”

可在张家亮的直觉中,“女孩子越说不在意的东西反而是她在意的,如果真的不在意,她可能会说只要瘤子能切除就行,而不是把容貌考虑放在第三位。”

所以,即使大家都觉得大夫只要保住患者的生命就行,张家亮却不这么认为:

我不同意这样,这个就是把医疗简单化了。我们在治疗过程当中,不单单要看病,很多情况下你要考虑她是个人,她要有社会生活,有对美的追求,有自己的骄傲。”

8个科室、11位医生、持续8个小时

手术过程惊心动魄

2017年5月16日上午8点半,鹰哥被推进了手术室。42平方米的手术室,集合了口腔颌面外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麻醉科等8个科室的11位医生和两位护士。8个科室一块合作,这对于同仁医院的医生来说也是第一次。

>>上午9点,手术正式开始,意外随即发生。

刘静明首先上阵。他在鹰哥身上划下了第一刀。手术刀从耳根开始,一直到下巴下方,沿着下颌骨打开了一处长约15厘米的弧形切口,他打算从这个切口向下颌骨上端进行解剖,进而对露出的瘤体进行分块切除。

就在刘静明下刀从瘤体上切下时,意外发生了。瘤体破开的瞬间,不但从瘤体内部涌出大量囊液,而且还伴随着大量出血。

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但出血量达到600多毫升。意外出血虽然在术前备案之中,出血很快止住了。但还是给医生们造成了心理紧张,一般供血充分的肿瘤往往预示着恶性的可能性比较大。

>>上午11点多,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被解剖清晰。

在口腔内以及颌面部的肿瘤瘤体被完全游离干净。刘静明摘下除病理样本外第一块真正的肿瘤,200克。

>>中午12点,瘤体内部出血。

手术开始3个小时的时候,耳鼻喉头颈外科和眼科医生分别顺利切除了一部分肿瘤。这时候,手术已经越过颧弓,往额头下方区域深入,真正进入了侧颅底。在这场手术刀的接力中,张家亮接过了最后一棒。

刚接过手术刀不久,瘤体内部突然出血,切口位置的出血量瞬间达到300多毫升。张家亮在短短一分钟的时间内用纱条止住了出血,并对出血点做了结扎。

此时术中冰冻病理结果出来了,肿瘤是良性的。然而对于张家亮来说,这时压力反而增加了。“它是良性的,就还有复发的可能。如果肿瘤有残留,这个压力就非常大了。”

颅底肿瘤的切除好比是从石头里刨出鸡蛋,肿瘤好比是坚硬的石头,而神经和血管好比被石头包裹住的鸡蛋,医生要做的就是既要把石头敲碎清理干净,没有残留,还要保护好鸡蛋不能有丝毫受损,难度可想而知。整个手术过程,张家亮是半蹲着完成的。

因为得低下头来,向上看,基本上就是蹲着。别人看着我可能挺难受,但是当时你不会觉得。

>>下午2点,手术室响起报警声。

下午2点,当张家亮仍然蹲在地上,在手术最危险的区域对肿瘤发出最后一击时,手术室忽然响起急促的报警声,护士报告,鹰哥的血压下降,收缩压60,舒张压30。临床上这样的血压完全可以被诊断为“低血容量休克”。

张家亮:“血压上不来,那可能这台手术就失败了。在每遇到一个困难的时候,我内心当中都马上想,我怎么能干这个?你干点别的没有压力的好不好?”

麻醉师把提前准备好的血袋挂上,鹰哥的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张家亮的手术刀重新向深处移动。

>>下午3点,最后一块瘤体被取出。

下午3点,张家亮取出了最后一块瘤体,和先前取出的3块摆放在一起,总重量超过500克。刘静明再次上台,用最精细的手法缝合了由他打开的创口。

>>下午4点半,经过长达8个小时的手术后,鹰哥被推进了重症监护室。

手术结束后,张家亮对鹰哥说的第一句话是,容貌留住了。2018年3月12日,鹰哥到北京复诊。肿瘤没有复发,张家亮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张家亮医生说:

从医20多年,有些病人会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26年前,我第一次没能将一个患者抢救过来,他的名字、病历号,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生命不会重来”,它就像手里捧着的那捧沙,你紧紧握着,它都不一定在你手里。

所以做医生你会想到,如果你认真一些、精细一些、努力一些,患者也许能看到明天。

做医生要有“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的勇气,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宋子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