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到4.0,癌症诊断的历史演变

文 / 湖南中医附一
2018-04-19 18:46

患者:“得了肺癌怎么治?”

医生:“需要知道具体是什么癌症及类型。”

患者:“说了是肺癌啊!”

医生:“这恐怕还不够,还必须知道具体是肺癌的哪一种类型。”

临床当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医患对话。医生问癌症种类,大多患者及其家属第一反应就是肺癌、乳腺癌、直肠癌等。但是,仅仅告知医生得了什么肿瘤,只是肿瘤诊断的最初级1.0时代。

湖南中医附一放疗伽玛刀中心李祥副教授介绍:在过去一百多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癌症病理诊断已经出现了4次革命性发展,即从1.0、2.0、3.0时代,到现在最新的4.0时代。

1.0时代:部位(肉眼标本)

一千多年前,出现了癌症的概念。最初,大家按照发病部位,或者说癌症组织来源来分类,比如肺癌、胃癌、直肠癌等。这样交流直观、容易理解,而且有临床价值,因为肺癌和乳腺癌,从生长特性到治疗手段,都是非常不同的。

2.0时代:部位+临床病理(镜下)

随着技术进步,使用显微镜下癌细胞的特点(病理)对癌症再进行细分。比如,4种主要肺癌类型在显微镜下的表现:

从1.0到2.0时代历经数百年,体现了科学家及无数医务工作者的智慧。我们开始真正认识到癌症多样性,证明同样部位、不同亚型的病人、需要不同治疗方式,才能达到更优化的效果。

但是大家慢慢发现2.0版存在如下不足:

第一,这种分类主要靠病理科医生经验和主观判断,水平不高的话很容易出现误判。

第二,即使分为同一种亚型的病人,比如“晚期非小细胞腺癌”,对药物的响应非常不同,医生仍然无法准确预测病人对药物的响应。因此需要能找到更好的分类方法,来帮助医生优化治疗方案。

3.0时代:部位+病理+基因突变

进入21世纪,随着癌症中的基因突变被逐渐发现并理解,我们进入了癌症分类3.0时代:“部位+病理(免疫组化)+基因突变”。

现阶段,基因检测成了肿瘤诊断及治疗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有时也叫“基因分型”或者“分子分型”。比如“非小细胞肺腺癌”,在2.0分类中是“同病”,而在3.0分类下则可以被进一步细分成了“EGFR基因突变”、“ALK基因融合”、“KRAS基因突变”等近十种不同的疾病。

李祥副教授介绍:之所以要这么分类,是因为不同基因突变的肺癌,对药物尤其是新型靶向药物的响应是非常不同的。当靶向药物“特罗凯”用于所有“非小细胞腺癌”的时候,疗效差别很大,有些人结果非常好,很多人则没有任何效果,肿瘤甚至还在快速生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李祥副教授解释:在2.0版分类下,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直到使用基因检测才发现,特罗凯在肺癌中的疗效主要由病人基因突变类型决定:EGFR突变病人往往效果不错(灰色),而相反,如果癌细胞是KRAS突变的时候(蓝色),“特罗凯”是完全无效的。

正是因为类似的临床试验结果,医生开始推荐病人进行基因检测,按照是否有EGFR、ALK、或KRAS突变来进一步分类,从而决定病人是否适合使用“特罗凯”,“易瑞沙”等不同靶向药物。

4.0时代:位置+病理(免疫组化)+基因突变+免疫特性

每个人的癌症都是不同的,为了最优化治疗,癌症类型肯定会被分得越来越细,终极结果就是每位患者都是一种独特分型,适合独特的治疗方式,所谓“个体化治疗方案”。

但当分类过于细,过于复杂的时候,会带来一个问题:不仅病人,连很多医生都会懵圈,因为信息和选择都实在太多了。怎么办?这时候可能仅需要一个软件,只要输入相关信息,人工智能就能帮医生推荐治疗方案,比如下面这种:

推荐出来的方案:应该不是一种方案,而是会有多个选择,按成功概率、价格、副作用风险等因素排名,就跟现在买机票、订旅馆一样。病人及家属选择一个最适合疗法即可。

李祥副教授说,随着对于癌症的认识及科技水平发展,肿瘤诊断经历大体标本、显微标本、病理标本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等阶段,对于癌症的诊疗理念也从“大一统”逐渐过渡到“分类而治”的精准医疗。

外科手术从传统模式到3D打印及人工智能,放疗技术从普通放疗到立体定向放疗,3维、4维、5维放疗及质子重粒子等设备发展迅猛,药物治疗更是传统化疗发展到分子靶向、基因免疫等综合治疗。

医学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对于医患而言,癌症的治疗,不再是“留住生命”的无奈,而是“与瘤共舞”的精彩,更有“妙手回春”的期待!

END

李祥: 副主任医师 肿瘤放射治疗专业放疗伽玛刀中心主任。湖南省抗癌学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医学鉴定专家。从事肿瘤放疗、化疗、外科及介入等肿瘤的综合治疗。在肿瘤内、外放射治疗如:伽玛刀、陀螺刀、中子刀等临床治疗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头体部肿瘤近万例。国家及省部级刊发其10余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