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万能疫苗"又问世?这样做可避免30%癌症的发生
癌症的危害众所周知,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一个人如果患上了癌症,也就被宣判了“死刑”。于是,很多人希望能够有一种癌症“万能疫苗”:只要打一针,就能让全身的癌症细胞完全消失。近日,有媒体撰文称,“这一希望或将成为现实”,为了体现重要性,该媒体还给文章取了一个“重磅”的名字——《重磅!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彻底根治率达97%》。那么,该癌症疫苗真的迎来“万能”时代了吗?
“治愈率97%”源于小鼠实验,“万能疫苗”并不新鲜
该文章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而《科技日报》也在4月2日对该研究报告进行了报道,不过,该报道题目为《一种癌症“疫苗”能治愈97%的老鼠肿瘤》,文章指出,斯坦福大学科学家称,在对罹患淋巴瘤、乳腺癌和结肠癌等癌症的90只小鼠进行的研究中,即使肿瘤已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某种新疗法仍消除了87只小鼠的癌症肿瘤(治愈率达97%)。
也就是说,“治愈率97%”的数据来源于小鼠实验,并不适用于人类。同时,还指出严格来说,新疗法并不属于疫苗,只是涉及一个类似疫苗注射的步骤,该疗法可被称为“免疫疗法”,包含两种药物,可刺激免疫细胞T细胞,诱使它们攻击癌症细胞。
事实上,这种“免疫疗法”并不新鲜。有媒体在2015年3月23日曾刊文称,当时已经有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文章指出,免疫系统中重要角色T细胞是制造“癌症疫苗”的关键,美国科学家从捐赠者骨髓抽出T细胞,再利用癌细胞表面的WT1蛋白刺激T细胞,促使后者“记下”癌细胞,再把T细胞植入患者体内;英国的方法大同小异,先从患者血液抽取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把WT1蛋白基因植入T细胞内,再把后者植回患者体内。但对于有人提出可望制造应对所有种类癌症的“万能疫苗”,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普遍认为机会不大。
癌症疫苗难说“万能”,个体化定制疫苗更有发展前景
到底存不存在癌症的“万能疫苗”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控所副所长、“达医晓护”特邀专家朱珍妮在接受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时指出,就疫苗而言,没有任何一种疫苗可以100%预防疾病,癌症疫苗也不例外;同时,癌症有很多种类,并不能一“苗”以防治之,癌症疫苗即使被研发出来,也是有针对性的,所以“万能疫苗”并不靠谱。
首先,癌症疫苗难说“万能”。据媒体报道,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郑树介绍,所谓“万能疫苗”的工作原理,是调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去和肿瘤斗争,而不是自己出马去“杀”死癌细胞。但郑树表示,“要找到一种可行的、效果显著的癌症疫苗,最大的难点在于找到肿瘤细胞和健康细胞的本质区别,这是一个世界性医学难题。”很多专家表示,在没有看到正式学术论文以前,很难信服“万能疫苗”这一新发明。
其次,即使针对一种癌症,疫苗也并非“万能”。以宫颈癌疫苗为例,据媒体报道,注射疫苗不代表与宫颈癌绝缘,女性不应该迷信“疫苗万能”。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妇科主任冯忻表示,宫颈癌元凶HPV(人乳头瘤病毒)有很多种亚型,目前市场上供应的疫苗仅仅是针对当前感染概率最高的几种制作出来的,并没有覆盖所有HPV型别。因此,注射了宫颈癌疫苗,只能说是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率,不代表绝对不会得宫颈癌。
事实上,对于癌症疫苗,个体化方案更加靠谱一些。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宏魁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癌症疫苗研究最大的挑战在于广泛存在的肿瘤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既存在于不同患者个体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个患者不同的肿瘤细胞亚群甚至是每一个肿瘤细胞层面上,因此,如何针对肿瘤异质性,制订个性化的肿瘤疫苗方案,是该领域研究的长期目标。
癌症可防并非空话,做到这几点可避免30%癌症的发生
癌症“万能疫苗”的背后,是人们对于癌症的恐惧和不安,但癌症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癌症可防也并非空话。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中国癌症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支修益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介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癌症协会给出的定义,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早期发现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过各种治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
广州癌症协会副会长、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副院长兼肿瘤中心副主任李爱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做到合理膳食、经常运动和保证正常体重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就能避免30%~40%癌症的发生。具体而言,李爱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合理膳食,少喝含糖饮料,限制摄入高脂肪、高糖及低纤维素的食物,常吃蔬菜和水果,避免或尽量少吃加工的肉制品。
2、经常运动,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
3、避免过量饮酒。
4、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包括避免多个性伙伴、远离毒品等。
此外,朱珍妮提醒,大家要定期体检,做到癌症的早发现、早治疗,如果不幸被发现患有中晚期癌症,也不必惊慌失措,而应该坦然面对,因为以现有的医疗技术,即使无法从根本上治愈癌症,也可以通过规范化治疗为患者缓解病痛,使患者带病延年。
本文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控所副所长、“达医晓护”特邀专家朱珍妮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