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确诊的颅内“珍珠球”
新媒体管家
一个颅内的钙化灶,最后把家里三个人的疾病都诊断出了……
作者|李骁雄 上海仁济医院神经外科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六十多岁的一位女性患者在十几年前就查出脑部有病灶,诊断一直不明确,也没有什么特殊症状和不适,也就一直没有治疗。去年因为头晕,头痛,再做检查发现这个病灶周围有水肿,但是性质依然不明。
今年1月份,患者和家人找到上海仁济医院的李骁雄医生求治。李医生首先给患者做了头颅三维CT,发现前颅窝底一个高密度灶(图1),密度和骨质相同。
图1
接着又做了核磁共振(图2),发现除了前颅窝的那个较大的病灶之外,颅内幕上幕下还有很多小的,散在的病灶。颅内钙化病变,要考虑脑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脑血管畸形;而多发性病变,要考虑寄生虫,多发性的海绵状血管瘤等。
图2
结合病史,病史大约十年以上,不太可能是胶质瘤,而应该是良性的病变。经过血液的寄生虫学检测,未查到虫卵证据。因为前颅窝的那个钙化病灶已经对脑组织产生压迫,造成水肿,需要手术切除,同时手术也可以明确病理诊断。
在完善术前准备后,1月16日,李骁雄医生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手术中发现,病灶位于额叶,靠近中线结构,下面靠近大脑前动脉(图3),而病灶本身完全呈现球形钙化,质地很硬,就像一个直径2里米硬邦邦的珍珠球。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周围脑组织水肿会那么厉害(图4)。
图3
图4
把切下来的病灶切开,里面也完全是钙化组织,看不到其它肿瘤,血管,或者虫体(图5,6)。其实手术后还是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病变,只能静待病理结果,而病理结果比较令人失望,显微镜下全部是钙化组织,没有其它特征性的结构(图7)。
图5
图6
图7
这个时候李医生想到给患者的子女做一下检查,看看是否也有颅内病灶,结果在两个孩子身上分别发现了大脑半球的病灶(图8,9),和小脑半球的病灶(图10,11)。手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术中病灶切除,甚至手术后病理检查都无法确诊,最后通过家属一起检查才最终真相大白:家族性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
图8
图9
图10
图11
海绵状血管瘤是神经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种血管畸形性疾病,大概占颅内血管畸形的8%到15%,整个人群的0.5%到0.7%会有这个疾病。这是一些像桑椹样的球形病灶,边界清楚,多半有出血,也可以有钙化,但是像本例那样完全钙化的实属罕见,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和出血。
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瘤则是Kufs在1928年首先报道的,其特征为家族成员出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甚至多发的海绵状血管瘤,后来的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染色体遗传性疾病,CCM-1,CCM-2,CCM-3等基因的突变与这个疾病有关。患有家族性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其50%的子女会发生这个相关基因的突变。
总结一下这个病例有意思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 完全钙化的海绵状血管瘤。
• 颅内多发的海绵状血管瘤。
• 家族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这么一个颅内的钙化灶,最后把家里的三个人的疾病都诊断出了。
搞清楚了疾病的最终诊断,看着患者高高兴兴回家过年了,真的是医生和患者双方的happy mo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