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不要乱,不要怕,不要搜集偏方、瞎出点子!83岁首席肺癌专家的四条忠告

文 / 文汇网
2018-02-11 14:37
肺癌患者不要乱,不要怕,不要搜集偏方、瞎出点子!83岁首席肺癌专家的四条忠告

廖美琳教授 上海市胸科医院肺内科主任医师、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务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上海市胸科医院首席肺癌专家、83岁的廖美琳教授从事肺癌研究与治疗已40余年,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肿瘤界现在已把肺癌这个肿瘤列为慢性病了,所以肺癌患者和家属别以为肺癌晚期就绝望了,晚期不等于没有治疗方法。现在治疗的武器多了,病人生存期明显延长,情况有了好转。

廖美琳教授对肺癌患者和家属说,应寻求正规渠道及医生的帮助,听从专家建议,避免其他“不靠谱”渠道的干扰。而作为患者的家人和朋友,此时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息,协助专家进行心理治疗,而不是忙于搜集偏方和经验,甚至瞎出点子。

肺癌不等于死亡

相较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今的肺癌诊疗手段与药物已经大大提升,第一代、第二代,直至第三代靶向药物层出不穷,耐药问题正在得到改善,免疫疗法也正在努力尝试突破,患者可以应用的疗法越来越多,对应的生存期正在逐渐延长,肺癌已不再等同于死亡。“

现在每家医院都有不少活过八年,九年,甚至十年的肺癌患者,有了这样的靶向治疗,能延长晚期肺癌的生存时间,肺癌也没有以前那么可怕了。”廖美琳教授表示,“但肺癌患者一定不要看着靶向药物多就要去尝试,服用靶向药物之前,必须要做基因检测,只有对应基因发生突变才能服用,而免疫疗法也有着严格的适应人群限制,切不可盲目追求先进疗法。”

廖美琳说,有个病人做了基因回来朝我哭,他说“我的基因,有一个‘+’号,我完了”,我告诉他这个基因不是坏事,说明你可以吃靶向药的,他说哎呀吓我一大跳,他一直到现在都活得挺好的。

癌症患者和家属如何调整心态?

廖美琳给肺癌患者和家属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不要乱

“家里一旦有人得了肺癌,家属往往比患者本人还紧张,到处打听关于治疗的信息,而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又是五花八门,误区很多”。

比如有的病人根本不适合吃靶向药,但听说某位朋友吃了这种药有用,就一定要求医生开。其实,靶向药物只适合于体内存在相关基因阳性的患者,一定要先做基因检测,否则非但没有好处,还会有害。

也有患者恰恰相反,一听说要用靶向药,就担心这是晚期患者吃的药,一旦耐药了就无药可医。其实,耐药并不可怕,医生有很多处理方法,而且靶向药物也在不断更新,耐药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二是不要怕

“现在治疗肺癌的武器有很多,手术、化疗、靶向治疗,还有免疫治疗等。只要合理使用这些武器,规范化治疗,癌症也是一种慢性病”。廖美琳说,即使到了晚期也不要绝望,现在抗癌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患者并不鲜见。

“我建议大家,就像看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看待肿瘤。从战术上要重视,心理上要藐视,千万不要害怕,害怕就是对肿瘤投降。”廖美琳认为,对医生来说,也要学会让病人宽心,只有这样,医患之间才能互相配合,共同战胜疾病。

三是不要太把自己当病人

很多肿瘤病人得病后,就觉得自己被全社会抛弃了,自己是别人眼中的异类。这种心态对康复很不利。

有的家庭对病人尤其是康复期的病人会过分关注,这看似是在照顾病人,其实会让病人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还有的病人盲目进补,天天吃各种杂乱的补品,这都是过分紧张的表现。

“中国是时候开展肿瘤心理治疗了。治病治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更痛,更是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与折磨。”

由于大部分癌症患者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恐惧、悲伤等不良情绪,为此廖美琳教授建议,此时家人一定要注意,不要歧视和冷落癌症患者,也不必过分小心而产生疏离感,尤其是不要刻意的挑食,或者实行分餐制等容易引起患者心理波动。

对于有些家庭热衷于为患者买各种名贵补品“调养”、“增强免疫力”的行为,廖美琳教授建议,从战术上重视,从心理上藐视,愈是看重,反而难以释怀,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大,对康复产生不利影响。

廖美琳建议:“应该像看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看待癌症,癌症也可以成为慢病疾病。”

四是不要忙于搜集偏方、瞎出点子

眼下网络时代信息浩如烟海,家人和朋友此时应当积极帮助患者树立抗癌信心,而不是手忙脚乱瞎出主意,或者四处寻找偏方。”

廖教授建议,“对于治疗建议和疾病信息,应通过权威渠道获取,根据医师的建议进行治疗,而不是’我听说’,或者’他听说’,患者个体的差异导致了治疗方式和效果的千差万别,个体间的经验并不通用。”

<<<链接

Q:关于对肿瘤患者的心理照护

廖美琳教授:病人吃靶向药一段时间后,耐药是必然存在的,但是不要怕,耐药是可以解决的。我们现在有了第二代、第三代靶向药,还可以化疗、免疫治疗,武器很多。有些人会出点子,说这个药吃不了,病人吃了如果耐药,之后就没药了,这个话,我们医生是不同意的,也会影响患者的治疗。

我觉得对肿瘤患者的心理支持与照护特别重要,医生一定要跟病人做心理沟通。医生不单单是看病,还要看心理。我觉得现在是加强肿瘤心理治疗的好时机。

我看门诊,会想办法在话不说重的前提下,把治疗的预后告诉患者。在我们科里,也有医生专修心理学,因为如果病人心理状态不好,精神负担重,免疫功能就会降低,肿瘤可能会发展,如果病人心理上开朗一些,情况就好多了。

以前有一个医生,病人跟他不停地问,这个病怎么办怎么办。他说你不要再说了,你跪下来这个病也好不了。第二天查房,我发现病人的症状明显加重,表情悲观。后来我把医生叫来,告诉他你不能跟别人这样说。虽然晚期的确办法不多,但是心理好了,他就宽心了,活的时间自然就长了。

一些病人觉得患癌以后就好像“我不在这个社会,大家都歧视我”,虽然也有人跟他讲话、吃饭,但那种感觉不一样,好像和人类隔离了。虽然癌症不会传染,但是家人、亲人对他的态度是有变化的。我提出要心理治疗,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也要摆正医生跟患者之间的交流,我们的关系是密切的、友好的,我们是一起抗癌,医生和患者应该是在一个层面上共同斗争的。

Q:关于肿瘤患者的免疫提升支持

廖美琳教授:现在媒体上经常在讲免疫力,其实这个免疫力跟我们医学上的免疫力不是一个概念。肿瘤的免疫有它的特点,它和免疫系统的T细胞功能差有关。T细胞可以对抗感染,阻挡癌细胞新增。T细胞功能如果受到抑制,对抗肿瘤的免疫力就差了,肿瘤就越长越大。

我最近还跟一个搞基础研究的老朋友聊天,他说,大家认为癌症问题都是跟免疫力有关系,但是他并不认为。正常的身体里也有所谓的癌细胞,癌症就是癌细胞发生变性,有突变。

癌细胞与免疫共存,当细胞发生突变,在不利的微环境中,就会有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有人会问,用点中药调理,会不会有一些效果呢?比如以前老是打增加免疫的药,这些药也不是特异的,但做为辅助治疗、调节人体平衡我不反对,可能也有帮助,但这个和免疫治疗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