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老人肺癌晚期:儿啊,我想回家

文 / 抗癌健康网
2018-02-05 18:45

看病难,看不起病,在如今21世纪医疗水平先进的基础上,还是有很多老百姓为看病犯愁,尤其是在重大恶性疾病面前,如癌症。中国每年有270万人死于癌症,其治疗所需费用却占了毕生积蓄的70%,有的甚至是更多,为治疗癌症有的家庭甚至不惜变卖家产,最终却人财两空,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在生命走到医疗尽头时,到底要不要继续治疗,甚至是举债“抗争”?

64岁老人肺癌晚期:儿啊,我想回家

对于这个问题,想来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64岁的郭志明老人一家就是一个典型,自从2017年老人被查出患上晚期肺癌之后,家人对于老人的治疗问题出现了争议。

大儿子的意见:治,无论如何花多少钱都要给老父亲治好,不想背上不孝罪名。

小女儿的意见:晚期肺癌治疗意义不大,不想再看到父亲继续痛苦下去,建议回家调养。

看到子女为了自己的病闹得不可开交,郭老先生也是有口难开。自从患上肺癌进入医院治疗,每天的治疗费用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要不是自己医疗保险可以报销一部分,这一年下来的治疗费用就已将近30多万,对于工薪阶层的子女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加之一次次的手术,一次次的化疗,也让郭老先生饱受痛苦:呕吐、消瘦、疼痛、脱发、梗阻、便秘、头晕、乏力、血象下降.......

64岁老人肺癌晚期:儿啊,我想回家

面对治疗的痛苦和子女的经济压力,郭老先生最终将儿子叫到病床边,提出了自己得想法:儿啊,咋回家吧,不治了,不要再做医院的“提款机”了,我想有尊严的“走”,不想插满管子躺在这冰冷的病床上........

走在生命末期,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对于这个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答案。对于癌症晚期患者而言,真正有意义的并不是无休止的治疗,而是临终关怀。正所谓不知生死,无法坦然。临终关怀的目标,是让患者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然后配合合理有效的医疗手段去减轻痛苦,提高病人得生存质量。

临终关怀并不等于消极治疗,正如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所说,临终关怀的目标,应当是在一个合适的环境和适宜的时间中,让临终者对死亡不恐惧、不孤独,心愿已了、痛苦最小、没有遗憾、身体完整、清洁体面,在祝福中告别世间,回到原点。

64岁老人肺癌晚期:儿啊,我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