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癌症幸存者少点疼痛

文 / 新快报
2018-01-30 10:28
让癌症幸存者少点疼痛

■廖木兴/图

随着癌肿治疗,特别是新的靶向治疗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癌症病人得以延长生存期,渡过了肿瘤诊断和积极治疗阶段、进入了带瘤生存的“新常态”。但是,很多癌症幸存者在忍受长期的剧烈疼痛,备受煎熬,甚至有的病人认为得癌症就应该痛……专家指出,癌症幸存者只有将治疗集中到疼痛及其相关症状上来,才能实现“活得好”,才能“走得安详”。

■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魏星

治癌痛前要分析原因 评估疼痛和药物风险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阮祥才主任认为,治疗癌痛要从解释疼痛的来源开始,让患者树立治疗癌痛的信心。

一般来说,癌痛有三大来源:一是癌肿本身通过膨胀生长和侵蚀等引起疼痛,这是主要来源,多需要相应的肿瘤治疗。二是癌肿治疗如手术和放化疗等引起的疼痛,也很常见。阮祥才表示,越来越多的新疗法,在给临床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神经毒性、损伤和周围神经病变,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包括手术后疼痛综合征和与放射性疼痛综合征等。三是合并或伴随的疼痛,譬如三叉神经痛、腰腿痛或带状疱疹神经痛等,虽然少见,但比较棘手。

专家介绍,癌症幸存者的疼痛治疗,跟积极的癌症治疗和临终期疼痛治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为两个特点:一是疼痛慢性化,需要长期的疼痛管理和整体的肿瘤康复计划;二是癌肿复发和新发风险都很高,需要通过谨慎的疼痛评估来发现和鉴别。

在癌症幸存者中,疼痛可能是癌肿复发,也可能是新发癌肿引起的,还可能是迟发性治疗反应,因而临床医生要常规评估疼痛,还要评估止痛药成瘾性,因为很多的癌症幸存者需要使用阿片类药物,而这类药物都具有成瘾性。阮祥才强调,医生既要确保安全用药,又要甄别和限制阿片类药物滥用,尽可能低降低成瘾风险。

多模式治痛,遵循三阶梯治疗原则

“应该明确的是,癌痛可治。”阮祥才称,因为癌症幸存者的疼痛比较复杂,系统的、多模式的疼痛管理很有必要。执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治疗原则,可以缓解七成患者的疼痛。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非甾体类消炎药和对乙酰氨基酚)、辅助镇痛药(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以及阿片类镇痛药,也可以尝试中医中药的治疗。

另外,癌症幸存者的恐惧、焦虑和抑郁障碍较为常见,需要精神心理支持。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物理治疗、针灸、按摩和心理方法(如催眠和冥想)等,也能有一定的效果。

适当的手术、放化疗可能会大幅度降低疼痛烈度。针对特殊病情的治疗,如双膦酸盐治疗骨癌痛、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转移瘤等,都值得推荐。

缓解难治性癌痛可用介入性治疗

不能口服药物,或口服药物不良反应过大,或口服药物效果难以改善,都属于难治性癌痛,大约占癌症幸存者的一成多。针对这部分患者,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早在1998年就提出,介入性治疗是癌痛三阶梯治疗的有益补充。

阮祥才介绍,难治性癌痛有两个极为常用的介入性手段,分别是神经毁损和鞘内输注,前者能精准地把传导剧痛的神经破坏掉,后者能大幅度地减少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都是难治性癌痛患者的福音。

阮祥才表示,我国癌症幸存者人数仍在快速增长,保障这一庞大人群应有的生活质量,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