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五十的患者会出现的并发症,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治疗经验分享

文 / 抗癌圈
2017-11-01 18:54

百分之五十的患者会出现的并发症,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治疗经验分享

很多人问到血栓的问题,所以我将自己这近年来的抗凝治疗过程和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非专业解读。

想写在前面的话语:肿瘤病人本身容易处于高凝状态,它的静脉血栓风险是非恶性肿瘤人群的4-7倍,血栓一定要引起重视,在血栓用药治疗的剂量把握上,一定要咨询医生,过量容易引起出血,量不够没法达到抗凝效果,还可能产生新的血栓,平衡点很重要。如果觉得你的医生不专业,可以换一个值得相信的医生咨询用药,千万别自己想当然随意使用溶栓或抗凝药物。请相信,专业医生对于用药的把握,一定不是我们看几篇血栓治疗指南和方法的文章就能超越的。

母亲去年五月底确诊双下肢腘静脉血栓,在此之前,其实都有风险提示,只是当时我并不懂这些,压根就没想过会有血栓风险。大概在去年4月住院的时候,妈妈D2聚体曾上升至17(标准值是0-0.5),当时关注点在肺栓塞上,并没有查过下肢是否存在栓塞,那时吓坏了宝宝,抓狂的四处打听肺栓塞的治疗,结果,并不乐观,大多数的意见都是这情况没法溶栓,何况早已过了溶栓的最佳时机。

经过若干天的抗凝治疗,D2聚体也降了下来,妈妈似乎还算稳定,我的心也就渐渐放下了。那时母亲大量胸水爆发,每天都在引流积液,长期卧床,她常常觉得脚麻,我们认为是气血不流通所致,常给她按摩(这是下肢血栓的禁忌),我当时完全没有下肢血栓的概念,我们出院后,医生也没有针对肺栓塞让我们服用抗凝药物。

什么人容易产生静脉血栓呢?

1、长期处于卧床状态的患者,血流缓慢;

2、刚做完手术的患者;

3、肿瘤疾病本身,或是使用的抗肿瘤药物;

4、处于高凝状态;

百分之五十的患者会出现的并发症,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治疗经验分享

那么血栓能否用药物预防呢?大家所熟悉的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是降低了动脉血栓的风险,大部分人正常情况下,不需要用抗凝药物预防静脉血栓,除非,是有高血栓风险的病人可以提前进行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这个还是医生把握为好。

肿瘤病人形成血栓的风险比普通人高,我建议患者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卧床的病人,其实趟在床上也可以做肢体锻炼,以减少血流缓慢形成静脉血栓。

出院回家一周,母亲刚用上易瑞沙,每天都吐得一塌糊涂,在家什么都吃不下,我们辗转又住进了离家最近的医院补液。入院次日查血,D2聚体三万多(标准值是0-500,D2聚体按不同的检测方法,标准值不一样),看到这个值我惊呆了,急着找医生,可是,由于小医院医生没有多少相关经验,鉴于母亲的病症,他也不敢处理。尤其是看到CT报告赫然写着肺栓塞,更是坦言不敢用任何溶栓或抗凝药物,怕出血,当时我们也不知道去做静脉彩超排查一下是否有下肢静脉血栓。

我急疯了,那时,真是多亏了二哥和孝子哥,因为没有医生能给我们任何建议,孝子哥让去买利伐沙班,那时的我,并不懂这些,只是相信他的判断和建议,去药店买来就直接用上了。待母亲体感稍有些好转,我们便奔向了省医,一系列检查下来,确认双下肢腘静脉血栓,还有肺栓塞(再一次被确认肺栓塞,心塞无比,很久以后得知,是肺叶切除术后动脉残端栓塞,这包袱才算放下)。

如何确认静脉血栓?

1、血液检测:D-2聚体、凝血四项,这是判断血栓的辅助参考;

2、静脉彩超,判断下肢静脉血栓比较简单又准确的方法;

3、静脉造影;

4、血管CT等。

静脉血栓多以下肢静脉血栓为主,会有下肢水肿,按压疼痛,或是静脉曲张的现象。当然,如果血栓不是太严重,这些症状也不明显。但一旦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排查原因。

很多人D2聚体稍偏高就恐慌无比,都害怕有血栓,其实感染、手术、肿瘤等等原因都可能导致D2聚体偏高,如果这个值正常,一般可以排除急性血栓性疾病,如果数值偏高,需要排查原因,血栓还是应该以影像学检查作为确认标准。

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我们需注意什么?

1、一般新确诊的两到三周,应卧床、禁止按摩、脚垫高,需高于心脏,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2、后期下床活动时,可以去药店买弹力袜,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防止静脉曲张,好像卧床时,也可以穿弹力袜。

在医院确诊双下肢腘静脉血栓后,护士MM千叮万嘱的,让母亲必须卧床,禁止按摩,禁止脚上输液,医生告诉我们,一旦栓子脱落,无论往上走到哪堵了血管都很危险,如果到肺动脉,会引起肺栓塞,走到心血管,可能导致心梗,走到脑部引起脑梗,总之,都可能致命。

那时的我,被我们此前不停的按摩行为吓出冷汗,还带着这个下肢腘静脉血栓长途跋涉到了广州,真的庆幸路上没发生什么状况,安全抵达。这期间,抗凝治疗方案是每天两次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几乎两三天监测一次INR值(国际标准化比值)。在用药过程中曾出现INR值超过了5,这是爆危数值,我们赶紧停了华法林,出血风险又让我的小心脏锻炼了一回,待INR值低至3以下,才继续恢复用药,并调减了华法林用量直至出院。

INR值的意义:

服用华法林期间,为了保证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和控制出血风险,需要定期检测凝血功能,主要监测INR值(国际标准化比值)就行,医院的检查项目一般是凝血四项或凝血五项(五项是加了D-2聚体),如果能拆分检测项目最好,测INR值就可以了,因为检测频繁,只查单项能省些检测费,但目前我发现只有省医能这样开。

在形成血栓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时,INR值一般应保持在2.0-3.0之间(用药维持的目标值以医生定的为准),INR值大于3.0(或是大于目标值)时,需立即停药,直至INR值降到目标值以下才可继续服用,并与医生沟通进行剂量的调减。刚开始服用华法林,应两天或三天检测一次INR值,把剂量调整至一个有效并安全的范围。如果一直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可逐渐延长检测时间,比如开始一周三次,两周稳定后可以调整为一周两次检测,继续稳定,可以延长至一周一次,慢慢过度到两周一次,甚至有些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一个月测一次或是更长。

出院后,我们继续服用3mg的华法林,并遵医嘱,用药中INR值未稳定前,三天查一次凝血功能,让INR值保持在2-3内。这个真心麻烦,我们出院后INR值又超了一次,小心脏受不了了,于是,我换了相对安全的利伐沙班(拜瑞妥10mg),当然,这个价钱也相当能体现它的价值(按国内药店的价格,一个月两千多,扶墙哭会),服用这个药不需要监测INR值,它的出血风险比华法林要小。

之后的数月,我们一直用10mg的剂量为主,我也曾去咨询过好些医生,是否需要调整剂量,对于血栓这事,那时我还是很紧张的,我们也很小心翼翼,泡脚都不敢,生怕栓子脱落堵了肺动脉,后来了解到,一般静脉血栓形成的两到三周是比较危险的,过了这期间,栓子就没那么容易脱落,会相对稳定,泡脚当然没问题。

对于利伐沙班的用药剂量把握上,目前,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主要靠医生的职业判断,尤其是在国内,抗凝口服药还是华法林用得多。利伐沙班的抗凝维持治疗到底该用10毫克还是15或是20,医生没有太多建议,一般会选择比较保守的10mg,但这个剂量,比说明书用量要小。我们利伐沙班用了三个多月后,有段时间复查D2聚体偏高,我换了剂量为15mg的利伐半个月,然后再调整回10mg(调整剂量期间,因为担心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和15mg的利伐沙班同时服用增加出血风险,所以停了阿司匹林)。调整剂量,我也在网上咨询过医生,妈妈血小板偏高的,我们长期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因为怕相互作用,每次利伐沙班调整到15mg,我都会停阿司匹林。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请大家不用效仿。

出现静脉血栓后,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抗凝。

抗凝的主要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

这里主要就说说利伐沙班,这药很好,出血风险要比华法林小得多,也不用监测INR值,药效优于华法林,价格再美丽些就好了,目前国内医院抗凝还是用华法林比较普遍,也比较经济。妈妈从去年六七月开始用利伐沙班,大概一年的时间,复查静脉彩超血栓已经全部消失了。很开心,但由于妈妈当时咳血,停了抗凝药,个人认为,不要轻易停药,有复发的风险。

2016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的SSC大会上大量研究结果提示,利伐沙班在用于恶性肿瘤相关血栓形成的治疗上净获益显著大于依诺肝素和华法林,同时出血风险减小,所以,初始抗凝治疗优先选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依度沙班这些新型口服抗凝药。后边两种药我不是很了解,没有用过,在这就不细说了,曾问医生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哪个好些,他说看个人用药习惯,差不多。也有专家认为抗凝伴随抗炎治疗会收到比较好的疗效。

拖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写完这篇文章,治疗过程穿插静脉血栓相关小贴士给伙伴们作为参考,肿瘤患者合并血栓,死亡风险会大大增加,一定要引起重视、重视、重视!

文章来自抗癌圈圈友【圆】的分享

交流癌症经验,可到抗癌圈app。

百分之五十的患者会出现的并发症,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治疗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