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治愈后随访和复查可以避免癌症复发
癌症容易复发和转移,这就决定了癌症治疗后的处理有别于其他很多疾病。经过诊治后,只要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很多疾病就可算是治愈了。但癌症治疗结束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了,患者还必须长期随访和复查。
所谓长期随访,就是指患者或患者家属和医生长期保持联系,并按医生约定的时间或患者自己发现有不舒服等其他问题时到医院复查,医生根据患者的复查结果,进一步向病人进行康复指导或提出新的处理意见。
随访就意味着需要进行规律的医学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病史回顾和体检,检查方法有影像学方法(显示内部器官的健康状况),内镜检查(直接观察,了解病情),抽血化验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等。表面看上去,随访「卑之无甚高论」。但千万别小看了随访对癌症患者的重要性,小而言之,它可以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大而言之,它对癌症患者性命攸关。具体来说,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随访是预防癌症复发、转移的重要手段
据媒体报导,癌症患者手术、放化疗后半年内,复发转移率就高达69%。原中山医科大学研究认为,90%的肿瘤患者发生转移、复发现象集中在患者治疗结束后1年内。有人认为,癌症的复发或转移一般发生在治疗后的1-5年内,过了5年,就算没事了。其实,随着治疗后生存年数的增加,癌症复发或转移的机会只是愈来愈小了,但不能说完全没事了。有些癌症患者在5年以后,7年、8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会复发或转移。曾经出现两例乳腺癌病例分别在手术后19年、21年出现远处转移。因此,通过长期的定期随访预防癌症复发、转移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了。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癌症复发、转移的苗头,积极采用相应的措施,让癌症难以死灰复燃。
第二,随访可预防第二原发癌的发生
癌症患者是患另一种癌症的危险人群,也就是说癌症患者比一般人易得另一种原发癌。国外的一项研究,通过分析748例治疗后的喉癌患者,在1-17年间先后有104例(14%)发生第二原发癌(其中64例为肺癌)。通过长期的定期随访,随时掌握癌症指数,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采取措施,将蠢蠢欲动的第二原发癌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三,随访可及时发现患者心理问题
一旦患癌,不仅在肉体上要经历长时间的痛苦,而且精神上也备受折磨。有些癌症患者虽经过根治性治疗而痊愈,但因为治疗而破坏或改变了其原来健美的外形和器官的功能,使其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受到影响。这些会使癌症患者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压抑和痛苦,甚至悲观失望。这种低落的情绪和不良的心理,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诱发癌症复发、转移,或发生第二原发癌。通过定期的随访,可及时发现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以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治疗。
第四,随访可解答特殊患者的重要问题
对于一些特殊癌症患者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需要通过随访,根据复查的结果才能回答。例如:年轻女性因乳腺癌切除一侧乳房,能否进行整形?患生殖系统肿瘤的女性,治疗结束后能否过性生活,能否怀孕生孩子?诸多此类问题,均需要根据随访的复查的结果才能回答。
第五,随访可及时发现放疗的迟发性问题
癌症患者接受放疗后,由于一部分正常组织的损伤是迟发性的慢性放射损伤,肿瘤对放射线的反应也需一定的时间才能观察到,在放疗结束时,对这些问题难以即刻得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必须在放疗后根据具体情况,按医嘱定期随访复查,以判断治疗效果,并对新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理。
第六,随访可让患者得到正确的康复指导
通过随访,癌症患者可在营养饮食、功能锻炼、有氧运动、心理疏导等方面,得到医生的正确康复指导。同样,医生通过随访、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第一手数据,以供临床研究使用。
上文着重谈了随访的重要性,下面再简单谈谈随访的周期。随访周期是根据癌症的不同类型和接受的治疗以及患者整体的健康状况(包括因治疗引起的问题)综合决定的。其中,特定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患者需要在治疗结束后的2-3年内,每隔3-4个月进行一次随访。之后,每年进行1-2次随访。
了解更多的抗癌知识
李岩教授从医60余年,一直在研究中医治癌理论,出版著作600万字,先后出版有被数个国家出版十几版的《肿瘤临证备要》、著作《肿瘤病人自家疗养》也出版过几个版本,还出版过日文版。其他还有《肝癌防治锦囊》、《乳腺癌防治锦囊》、《肺癌防治锦囊》、《鼻咽癌防治锦囊》、《白血病防治锦囊》、《癌痛锦囊》等书籍。其中《肿瘤临证备要》的出版,曾获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题词:扶正荡邪,增进健康。该书是国内第一本中西医结合的肿瘤专科著作,提出中医辩证论治理论,提倡手术、药物、针炙、心理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一般没有太多抗癌知识的可以从入门书籍:《肿瘤病人自家疗养》开始,有一定的抗癌知识的可以跳过《肿瘤病人自家疗养》直接从《肿瘤临证备要》等书籍开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