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癌症患者自驾游18年,癌症奇迹消失,好情绪是如何击败肿瘤的
人们常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对于沈阳72岁的老夫妻——谷向东和高志侠来说,他们似乎无时不刻不在路上,将人生活成一道风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何况是癌症患者。
近日,我国最大的出国看病服务机构盛诺一家分享了一篇感人的抗癌故事。
两个人,一辆车,从西藏到赣南、川西、青海,18年来,夫妻俩携手走遍祖国各地。
妻子癌症初愈,他决定带她旅行
老谷告诉记者:“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27岁了。我们相见的时候,老天作美,下了一场大雨,我们谈了三四个小时,特别投缘。相处半年就结婚了。”1996年,妻子查出了癌症非常沮丧,大哭一场。手术、化疗,通过长达3年的治疗,妻子出院了,但她仍沉浸在癌症的阴影之下,担心复发,每天提心吊胆,过得很痛苦。
妻子出院后,老谷有了一个想法,想带妻子出去玩一玩,改变妻子的生活习惯和环境。
“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旅行,就我们两个人,还有一辆车,而这一走就是18年,如今,老伴儿身体越来越好,啥病都没了。”老谷说。
老谷坦言,旅行要说不累,那是假的,毕竟夫妻俩的年龄在这摆着呢。
高志侠回忆,当时老伴刚学会开车,两人就自驾去了西藏,开到距离西藏还有90公里左右时,下山时没注意发生了翻车。
“后来他们把我从车里拽出来的时候,我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时候我就想,车可不能再开了,太吓人了,所以见好就收吧。”老谷表示,万幸的是,夫妻俩在事故中都只是受了轻伤。
老谷回忆,到了青海以后,他准备带老伴儿回家,老伴却说不能回去,因为新疆还没去呢。“我说你不害怕啊,老伴却说,怕啥啊,只要你在我眼前,我就不怕。于是我就舍命陪君子了,反正出来就是陪老伴玩的,出了事儿不要紧,关键是心态。”
谷向东和高志侠的故事被制成了小视频,引来数以万计网友前来围观,人民日报、羊城晚报、新华网、华西都市报等各大媒体也纷纷转发。截至9月3日下午,该视频播放量已达到562万次。网友纷纷表示:你们才是这一路上最美丽的风景!
好情绪是怎样打败肿瘤的?
世界心理卫生组织曾指出:8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
人是由身体和心灵共同组成,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当我们身体不适时,内在情绪就会随之变得低落。
除去外在的伤害,对人体伤害最大的,往往是来自内在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随着癌症的高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出国看病,盛诺一家就是我国最早的海外医疗服务机构,截止目前,他们已经帮助上千名癌症患者成功实现了海外就医,而通过大量案例和研究,他们发现好情绪是可以对肿瘤患者的良好预后起到积极作用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程书钧教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从科学视角告诉你,好情绪是如何打败肿瘤的。
你生气,就给了癌细胞高兴的机会
“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人体宿主因素的变化不仅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更会对肿瘤病人的治疗有重大影响。”程书钧解释说,癌细胞原本是体内的“好公民”,但由于种种原因诱发基因突变,不听从“组织”安排,肆意生长、掠夺资源、排挤正常细胞,进而演变为人体小社会里的一颗“毒瘤”。而人体就是癌细胞的宿主,情绪变化就是宿主因素的一部分。
2010年,世界顶尖科学期刊《细胞》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者将遗传背景相同的小白鼠分为两组:一组在比较大的空间生活,里面有迷宫、玩具、房子、滑轮等玩具,小白鼠可以玩耍、交流,被称为“快乐小鼠”;另一群则放在固定的小空间内,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对两组小白鼠诱发肿瘤(黑色素瘤、胰腺癌等),结果发现,“快乐小鼠”诱发出的肿瘤比对照组小很多。这证明,良性的精神刺激对肿瘤有抑制作用。科研人员提示了一条神奇的“抗癌通路”:大脑皮层良性刺激会使得海马区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多,进而影响自主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然后通过影响脂肪组织达到抑瘤效果。简言之,情绪会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改变肿瘤发生发展的进程。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处在恶劣的心境下,对身体的危害更大。”程书钧向记者提供了一组科研数据:研究发现,一旦获知自己患有肿瘤,约有55%的患者会进入抑郁状态,而一般人群的抑郁比例约为17%;约半数肿瘤病人会进入焦虑状态,这一比例是正常人群的3倍。另一项研究表明,抑郁状态的肿瘤病人,死亡率比心情舒畅的患者高22%。国外还有研究者对肿瘤病人进行了心理干预,受干预组病人的存活时间为36个月,没有得到心理干预者仅为18个月。“可见,人的精神状态及整个宿主状态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同样是查出了肿瘤,有的人被吓倒了,天天待在家里胡思乱想;有的人想得开,每天去公园锻炼,四处旅游。后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远大于前者。”程书钧说,肿瘤细胞发展一般需要二三十年,在这段时间内叫癌前病变。如果心态好、饮食平衡、生活习惯健康,整个机体状态就能保持平衡,这些潜在的肿瘤就不容易发展起来;如果遇到生活打击或者经常闷闷不乐,癌细胞可能就会迅速发生发展。
情绪好,就可能和肿瘤和平相处
《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35岁~39岁年龄段为87.07/10万;40岁~44岁年龄段几乎翻倍,达154.53/10万;50岁以上人群占全部发病的80%以上;80岁达到高峰。从数据可以清晰看出,50岁以后肿瘤发生风险大大提高。程书钧解释说,一般来说,50岁以后人体从强盛开始走向衰弱,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功能都在逐渐下降,使得肿瘤发生率迅速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肿瘤也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疾病。”程书钧同时指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不同,衰老的进程也不一样,对肿瘤的发生都有影响。
程书钧说:“以往治疗肿瘤就是开药、开刀,以期杀死肿瘤。这当然没错,但我们要从‘治疗病人的肿瘤’逐渐过渡到‘治疗带有肿瘤的病人’,也就是要治疗人这个整体。如果人这个宿主垮了,那肿瘤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效果是有限的。”肿瘤治疗是综合性的,要对心理、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进行综合干预。
老百姓口中有个肿瘤的“1/3”说法:1/3病人死于癌症本身;1/3病人死于过度治疗;1/3病人是被吓死的。程书钧认为,这个说法虽无科学依据,但也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老百姓对肿瘤有一种特殊的惧怕心理———这会增加精神压力,不利于疾病控制。“没有人说得了心脏病或糖尿病被吓死了,却偏偏把肿瘤提出来。”程书钧说,很多人查出肿瘤后就特别恐惧,进入了焦虑抑郁状态。有时医生的一句话、家属的一声叹息,都可能严重影响病人的心情。而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抑郁的肿瘤病人死亡率高22%。这不免让我们反思,人体和肿瘤之间必须要有个“你死我活”的决斗吗?
程书钧说,肿瘤与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硬化一样,都属于老年衰退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长期吃降压药、降糖药,并没有一劳永逸的特效药,肿瘤也一样。如果能平和地看待肿瘤,将其看成一种普通慢病,人体和肿瘤就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加强抗病能力。这就是近年来受到肿瘤医学界普遍认可的“带瘤生存”理念。
肿瘤防治要从娃娃抓起
调查显示,中老年群体是最关注健康知识的,但目前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呈年轻化趋势。程书钧呼吁,预防癌症应战略前移,从儿童时期开始加强相关教育和知识普及,教会孩子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和好的生活方式。“疾病防控应是全生命过程的,到了五六十岁再来做这件事就晚了。”
程书钧认为,首先,科学工作者要通过社区科普讲座、媒体传播等途径,不断向公众传播科普知识,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告诉老百姓。正确认识肿瘤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其次,医生要关注病人的精神状态,“见病不见人”是必须纠正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再次,病人自己要振作起来,不能仅仅依靠医生,而要积极配合治疗,认真生活,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比如出去游玩或者做公益事业。这些都是医生所不能替代的。
从国家层面来讲,程书钧呼吁,肿瘤的康复治疗要引起重视。三级医院的肿瘤科医生要看很多病人,还有科研任务,想做到关注每个病人的心态、生活方式还比较难。这需要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比如一些社区医院就可以从事康复工作,加强病人的精神和营养指导。另外,家庭是最好的康复环境,家属有责任为病人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三句话构建积极心态
第一句: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现在的生活。
第二句:通过看书、读报、交流等途径学习别人的经验,然后再去实践。
第三句:自我改变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
所以,当我们为了身体健康而进行各种锻炼,吃各种保健品药品的时候,或许我们也该抽出时间,去关照一下我们的内在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