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最“凶” 多学科协作治疗让病人大为获益

文 / 新快报
2017-09-05 12:48
肺癌最“凶” 多学科协作治疗让病人大为获益

■廖木兴/图

全球平均每分钟有3人死于肺癌,其中1个是中国人

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肺癌已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类型。2015年,中国肺癌新发73万例,全球平均每分钟有3人死于肺癌,其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肺癌成为最“凶”的癌症,其治疗手段的发展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多学科协作(MDT)治疗肺癌,是其中的一大热点。

■新快报记者 梁瑜

肺癌发病率上升,传统治疗和新兴治疗并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指出,我国肺癌发病率上升,与我国吸烟人群庞大等原因有关。两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灰霾、雾霾列为危险的致癌物,其致癌风险相当于烟草。

吴一龙教授介绍,肺癌治疗方式需根据肺癌的类型、发展阶段、大小和位置、是否扩散及患者的自身状况决定。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针对早期肺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或靶向治疗,单独或联合使用。目前,对新兴的免疫肿瘤治疗在肺癌领域的研究仍在持续进行并已获得成效。

新兴免疫治疗发展迅速,国内即将有获批药物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主任杨衿记教授进一步介绍,近两年新兴的免疫治疗备受关注,它是药物治疗的一种,主要是通过免疫治疗药物把免疫通路阻断,以恢复体内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力。谈到肺癌的免疫治疗,目前特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吴一龙教授称,人体的免疫细胞正常情况下可以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但有时我们发现它对癌细胞攻击不力,究其原因是因为体内的检查点控制太严,严到免疫细胞无法通过。免疫治疗药物就是将检查点的闸门打开,让免疫细胞进入到癌细胞区域杀伤它们。杨衿记教授补充道,免疫药物如果选择得好,很多病人可以不用或暂时不用化疗,提高疗效、减少毒性、提高生活质量。

据了解,目前国内免疫治疗药物还没有上市,很多患者是通过进入临床试验获得免疫治疗药物。杨衿记教授称,目前在做临床试验的免疫药物不少,有的在做Ⅰ期,有的在做Ⅱ期、Ⅲ期。但是,免疫治疗并不像化疗一样对患者不加选择,现在还要研究区分更适合接受免疫治疗的人群,以及开发一些标志物来预测生存期、疗效等。

据悉,PD-1抑制剂等肿瘤免疫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Ⅲ期临床试验已在我国开展,目前第一个免疫治疗Ⅲ期临床试验已经接近尾声,免疫治疗药物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在中国上市。

国内首个肺癌单病种MDT团队就在广州

吴一龙教授说,肿瘤不是单一手段就可以治好的,通常需要多学科团队作战。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肺癌治疗团队是国内首个按肺癌单病种来组织的团队,包括管理、临床医疗、学术、教学、实验室五大部分,贯穿预警、诊断、治疗、护理、随访、后期关怀等整个肺癌防治链的不同环节。“这不同于大部分医院少数病人才能享有的类似会诊的MDT,我们的MDT贯穿在日常行为中。”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肺三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秘书长周清教授称,“肺癌是非常复杂的疾病,但也有一般规律。我们有一套非常规范的、从诊断到治疗的标准,我们称作是规范化治疗。常规范围内是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拿出来讨论的,但如果病例超出了常规或规范,则会被拿到每周三下午的MDT上进行讨论。对于其他患者,周一上午各科医生会进行碰面讨论,也会通过多学科查房等形式进行诊疗。”

肺研所副所长、外科副主任钟文昭教授称,手术、放射、全身治疗等方式已成为各阶段肺癌患者常规的治疗手段。目前,通过外科手段获取病理组织标本和进行更详细的基因分型,内外科结合治疗等也已成为常态。肺研所所长张绪超教授也表示,肺癌不是简单的静态疾病,而是进化的、跟人体并存的生态系统,哪些肺癌药物对哪些病人特别有效、病人为什么耐药,这些需要实验室的加入。“肿瘤病人的治疗还要配合护理,给予他们有温度的护理,这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肿瘤治疗中心肺一科护士长雷丽婵说。

尖端研究和转化研究让肺癌病人获益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是全国最大的肺癌药物临床试验中心之一。“几乎所有靶向药物能够在中国上市,都是我们牵头做出来的。国内只要牵涉到肺癌最尖端的研究都会在这里找到。”吴一龙教授称。

据了解,广东省肺研所还有很多创新。“我们在抢速度,我们团队的转化研究比国内其他团队快了3-5年,我们每天都在看最先进的东西,思考如何转化为临床使用,越快转化病人才能最大获益。”吴一龙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