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诊疗路上的那些坑?七成人查出”甲状腺结节“怎么办?
无论是医院的门诊室,还是移动医疗平台,关于“甲状腺结节”的咨询量都在飞速攀升。
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只是手拿一张体检报告单,忧心忡忡地询问:
“甲状腺结节是什么病?”“对健康有影响吗?”“会恶变吗?”“需要怎样治疗?”
本文旨在总结医生在甲状腺结节诊疗过程中的常见误区,并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坑1: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何急剧“升高”?
甲状腺结节是出现在甲状腺内部的异常增生的细胞团块。
最新的调查显示,目前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已高达30%,从数字上,我们似乎很容易得出“患病率在急剧升高”的结论。
有人猜测这是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但除了极少数辐射异常地区,如核泄漏后的切尔诺贝利、日本福岛,目前还找不到甲状腺结节与我们周遭环境有确切关系的证据。
还有人认定这是长期食用碘盐所致。过量碘摄入固然有可能诱发甲状腺结节,可是碘盐只提供人体日常所需碘量,少量多余碘很容易经尿排出,即使在沿海等富碘地区,也基本不会造成“碘过量”。反而临床上不乏一些家长自作主张改用无碘盐,结果导致幼儿碘缺乏性甲状腺肿的发生。
总结: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升高”,应更多归功于健康体检制度的完善和超声等检查手段的普及。是检出率的提高,使得长期处在深宅大院里的微小结节更容易被发现、从而大白于天下。
坑2:怎样读懂甲状腺超声报告单?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不具备生理功能(不分泌甲状腺素)、不产生占位压迫效应(直径很小),只要能排除恶性或恶性倾向,就根本无需治疗。
所以,当我们面对甲状腺结节,最需要做的是鉴别其良恶性。
甲状腺超声以其对软组织的高分辨力、毫无创伤、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等突出优点,成为鉴别结节性质的不二之选。
对于所有已知或怀疑存在结节的患者,都推荐进行甲状腺及其周围淋巴结的超声检查。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能力,甚至优于CT与磁共振。
但是,面对超声报告单里聱牙诘屈的文字描述:结构、回声、形态、边界、晕圈、钙化、局灶、血流、纵横径…不要说普通大众,很多非专科医生都难于区别判断。
为了能让报告结果通俗易懂,超声医生参照经典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法,提出了甲状腺超声分类系统(TI-RADS):
TI-RADS 1级:正常甲状腺;
TI-RADS 2级:良性结节(恶性风险0%) 低或无回声结节,结节内点状强回声;
TI-RADS 3级:可能良性结节(恶性风险<5%) 混合性回声结节,结节边缘完整;
TI-RADS 4级:可疑恶性结节(恶性风险5%~80%) 可再细分为4a、4b、4c亚型,实性或混合性回声结节,粗/微小钙化,结节内血流丰富,形态不规则;
TI-RADS 5级:高度可疑恶性结节(恶性风险>80%) 等或低回声结节,无明显包膜,多发微小钙化灶,结节内血流丰富;
TI-RADS 6级:活检证实的恶性结节 极低回声结节,无包膜,边缘不规整,呈浸润性生长,伴微小钙化灶或周边型粗钙化,结节内血流丰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TI-RADS把纷繁复杂的超声描述转化为清晰明确的定性判断,受检者不需要学习超声专业知识就可以直接对号入座,大致了解结节的风险程度。
能让非专业人士一分钟读懂甲状腺超声报告,这是TI-RADS的突出优点,但也是它难以克服的内在不足。
由于分类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没有考量结节直径等重要风险因子,对多种良性表现做加权评分,导致不少良性结节评级过高,患者不得不接受更多本无必要的检查、甚至治疗。
此外,还有少数不典型恶性表现没有被TI-RADS纳入,也会出现将甲状腺癌错判为良性结节的可能。
因此,TI-RADS并未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到现在甚至连具体分类标准都还没有统一。
总结:TI-RADS固然方便,但无法取代专科医生对超声报告的审读。
坑3:CT/核磁共振检查对甲状腺结节没价值?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里,超声的检查效力远不及CT和磁共振,这一规律在甲状腺领域却成了例外。
刚刚提到:甲状腺超声是判断结节性质的首选方法,其鉴别价值优于CT与磁共振。
但这里要强调的是:甲状腺CT/磁共振并不能被超声完全取代。
对于甲状腺结节的一些特殊表现,如结节粗钙化,由于钙化灶会使声波信号显著衰减,超声的检查效果被大打折扣。而CT却不存在声衰减限制,能清晰显示钙化灶的大小、形态以及内部结构。
另外,在进行甲状腺手术的术前评估时,CT和磁共振能更好地显示结节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寻找可疑淋巴结时比超声更具优势。在评估较大转移灶、有周围组织侵犯的甲状腺癌时,强化CT和磁共振也具有重要价值。
总结:甲状腺CT/磁共振并不推荐用于结节的常规筛查和评估,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仍具有不可替代的诊断价值。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经济的检查方法。
坑4: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是确诊结节的终极武器?
无论是最重要的甲状腺超声,还是其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最终确诊“恶性结节”,而只能做出“可疑恶性”或“高度可疑恶性”的推测。
想得到确切结果,还得靠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取得结节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甲状腺结节诊断的金标准。
不少人对穿刺心存顾虑,害怕疼痛、出血、甚至担心“癌细胞通过穿刺针转移扩散”。
其实,甲状腺穿刺使用的是直径仅为0.6mm的针头,属于微创操作,引起出血的可能性很低,“促进癌细胞转移”更是仅存在于理论可能性上的极端罕见现象。
实施穿刺,患者只需要承受轻微创伤、承担较低费用,却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甲状腺切除手术。无论从临床实际、还是从卫生经济学出发,都是非常“合算”的选择。
但是,穿刺毕竟也是一种有创操作,需要在满足以下指征方可实施:
1. 结节直径大于1cm;
2. 直径小于1cm,同时合并下列情况:童年期有颈部放射性照射史或辐射污染接触史、有甲状腺癌或甲状腺癌综合征的病史或家族史、超声检查怀疑恶性、伴颈部淋巴结超声影像异常、PET显像阳性、降钙素水平异常升高。
我们还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指征只是实施穿刺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例如,对于结节直径大于1cm、但超声检查明确提示良性者,完全可以保持随访、定期复查超声,而并非一定要做穿刺。
甲状腺超声下的某些特殊“大结节样表现”,甚至可能还是穿刺的禁忌征。
以“咽食管憩室”为例,它本来只是食管的囊状突起,但由于位置紧邻甲状腺组织,其超声表现很像一个直径大、高回声、伴钙化的甲状腺结节。此时如果不注意鉴别而贸然穿刺,就可能使食管中的有菌物质进入颈部软组织和甲状腺,造成严重感染风险。
此外,还需要提醒的是:甲状腺穿刺可能会由于穿刺操作、细胞学报告系统等原因,出现“假阴性”结果,仍然需要接受医生的定期随访。
结论:甲状腺细针穿刺是确诊结节性质的金标准,但需要严格把握指征,并考虑“假阴性”的可能。
坑5:甲状腺恶性结节需要治疗吗?
如果甲状腺结节被确诊为恶性,那就是甲状腺癌。抗击癌症最重要的办法不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怎么会有此一问?
和其它恶性肿瘤一样,发现甲状腺癌当然也需要及时处理。不同之处在于,多数甲状腺癌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有的甚至伴随宿主终生而不引起任何临床后果。
有鉴于此,对于日益增多的甲状腺癌患者,医生的应对措施更加个体化,总体治疗策略趋于保守、谨慎和规范,对于局灶微小的低危险度甲状腺乳头状癌,甚至主张不予治疗。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味积极进行手术切除、术中淋巴结清扫和术后同位素碘“清甲”。
结论:新的甲状腺癌治疗理念主张综合评估,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手术,但绝非不闻不问、任其进展。
结束语:面对如此流行的甲状腺结节,与其把它视为洪水猛兽,倒不如把它当做掌心的痣、一种岁月的痕迹。你们形影不离,你们彼此珍惜,你要做的,只是把它了解清楚,知道它有多大、记得它在哪里。
广州某事业单位组织的体检,几乎年年有员工查出患甲状腺结节,需手术治疗或密切观察,今年查出结节的有十几人,多数是正当壮年的业务骨干。无独有偶,珠三角地区一家医院近期有四十多名医生在体检中查出患甲状腺结节,其中多人被诊断为甲状腺癌。
近年来,伴随对碘盐添加过量的疑虑,人们对甲状腺疾病愈发关注,一发现自己有甲状腺结节便忧心忡忡,担心是癌症。
其实,甲状腺结节在人群中发病率很高,但恶性结节所占的比例较低,只占约5%,超过九成五的人都是良性结节,手术不是必选项。因此,查出甲状腺结节没必要恐慌,而且并非都要一切了之,需要警惕过度治疗。
原因分析
归咎于碘摄入量过高、工作压力过大其实是误解
37岁的王女士在一家广告公司任管理层。在公司近期组织的体检中,她被查出患有“甲状腺双侧结节,部分伴有液化,且右侧结节伴有钙化,结节周边有丰富血流信号,双侧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联想到有个朋友也是查出甲状腺结节,随后被确诊为甲状腺癌,接受切除手术,王女士很担忧,找到医生要求切除结节,以绝后患。
其实,查出甲状腺结节没必要恐慌。它很常见,而且超过九成五的人都是良性结节,手术不是必选项。
教授解释说,借助高分辨率超声,结节在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可以高达20%~76%,约有10%的结节体检时可被触及。研究显示,甲状腺结节中只有4%到6.5%为恶性肿瘤。良性结节包括有多结节(散发性)甲状腺肿、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囊肿、滤泡性腺瘤等等。
许多人将结节出现的原因归咎于碘摄入量过高、工作压力过大,其实也是一种误解。“压力过大、长期情绪紧张可以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诱因,但不是甲状腺结节的病因。”专家指出,现有研究显示,甲状腺结节的出现与碘摄入量高没有直接关系,缺碘也会造成甲状腺结节。良性结节有时因慢性炎症导致,也有一些致病原因尚未查明。
如果体格检查时触诊怀疑有甲状腺结节,或者做颈部超声、CT、MRI、FDG-PET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甲状腺结节的话,都应该再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有研究显示,体格检查中发现甲状腺异常的患者,如再做超声检查,发现有63%的人探查结果和触诊检查不同,有24%的人发现了额外的结节。
报告解读
有“微钙化、低回声”等字眼应做进一步检查
专家指出,要判断结节的良恶性,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首先看病史和表现,如果童年接受过射线照射、家族中有人患有甲状腺癌、结节迅速增大、质硬、固定,伴有持续性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都要警惕结节可能为恶性。
其次,要看超声检查结果。拿到超声检查报告,一看到上面写有“甲状腺结节”,许多人都会心里一惊。而后面写着的“微钙化、粗大钙化、海绵状形态、低回声”等一长串医学名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
超声检查报告有一些关键词,可助患者简单了解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超声结果写明“高回声、粗大钙化(除甲状腺髓样癌以外)、结节周边有丰富血流信号(促甲状腺素正常情况下)、海绵状形态、结节后方彗星尾征”,则往往提示属于良性结节,无需惊慌。
如果有“微钙化、低回声、结节血供内部丰富且杂乱分布、边界不规则,周围不完整的晕、横截面前后径大于左右径”等字眼,意味着患有甲状腺癌的可能性比较大,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像上文提到的王女士,她的检查报告中有“右侧结节钙化、结节周围有血液供应”,属于可疑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恶性可能,而不是马上手术。
正确处理
怀疑甲状腺癌,通过细针穿刺“定性”更准确
有些术前怀疑甲状腺癌的患者没有经过严密的检查,便贸然进行手术,结果为良性病变,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专家指出, 要判断结节是恶性还是良性,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现最为可靠的检查方式是对结节进行细针或粗针穿刺,取少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诊断。
病人一听说要进行穿刺,往往比较抗拒。“细针抽吸穿刺常用25号针头,操作安全简便,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局麻或者不用麻醉。”专家指出,细针穿刺风险不大,只有极少数患者出现局部肿痛或者出血、感染。
有些病人的结节是混合型的,或者位于甲状腺腺叶后部,则需要在超声引导下做穿刺,以避免误诊。当患者有甲状腺恶性肿瘤的高危病史,或者超声提示有可疑恶性的征象时,结节直径只要大于五毫米,也应该接受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
甲状腺癌高危病史包括一级亲属患有甲状腺癌、儿童时期有外照射治疗史、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有辐射照射史、过去做甲状腺部分切除时查出甲状腺癌等。
不过,有四种情况是不用做穿刺活检的。一是经甲状腺核素显像证实为“热结节”,二是超声提示为纯囊性的结节。三是根据超声影像已高度怀疑为恶性的结节。四是结节直径小于一厘米,超声无恶性征象。误区纠正
盲目切除良性结节反而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
恶性结节要尽快到外科进行手术切除,且手术后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素进行抑制治疗。如果是良性结节,未必都要一切了之。有些病人因为“恐癌”,盲目切除良性结节,结果反而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即“甲减”)。
“良性结节要监测甲状腺功能是否出现异常。”专家指出,良性结节且甲状腺功能正常,只需要定期观察即可,不用手术治疗。
但是,如果良性结节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指标升高,而促甲状腺素(TSH)降低,则需要进行药物、手术或同位素131I治疗。如结节手术后出现甲减,则需长期服用左旋甲状腺素(L-T4)进行替代治疗。
特别提醒
良性甲状腺结节可以每隔半年到一年进行随访
如果查出结节定性可疑,但病人又抗拒穿刺检查,则可定期(3~6个月)复查。对于确诊为良性的甲状腺结节,可以每隔半年到一年进行随访。专家提醒,良性结节患者要注意自我观察,一旦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结节固定、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迹象,要立即就医。
医生提醒,在确诊、复查过程中,有些检查无需做。经常有人拿着写有“甲状腺结节”的体检报告,要求做CT、磁共振和全身PET-CT确诊。专家说,其实它们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都不比超声要好。
良性结节患者到医院随访复查时,需要复查甲状腺超声,甲状腺自身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定量测定对结节病因判断可能有些帮助,但这两项检查对鉴别结节良恶性价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