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医生收集废弃药盒制成卡片 方便老年患者看图识药
遇到说不清药名的患者,刘峰医生都会拿出药盒卡片让患者辨识。
记者 程鑫 摄
这些串钉起来的废弃药盒卡片特别显眼。记者 程鑫 摄
家住慈城上岙村的张老伯,近日因频频腹泻,来到慈城镇中心卫生院诊治。接诊的刘峰医生为他做了相关检查,并没找到确切病因。问诊中得知,张老伯有高尿酸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询问其用药史,他却始终无法说清药名,病历中也查不到相关记录。
刘峰拿出三串药盒卡片,交给张老伯仔细辨认,难题瞬间迎刃而解。
三串药盒卡片,解决了太多类似的难题。即便目前很多医院实现了门诊信息的互联互通,但偏远地区还未全覆盖,这些卡片的作用依然不小。
卡片背后折射出的,是医生的有心、用心和细心。
患者记不清药名,对着卡片认出了
3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慈城镇中心卫生院。全科诊室门口,还有很多患者正在排队等候。20平方米的诊室里,刘峰医生正耐心地给每个患者看病开药。除了电脑、血压计等办公用品,特别显眼的,就是放在桌子上的三串用药盒包装制成的卡片。就诊患者中不乏年纪较大的阿爷阿婆,问起曾经服药情况,不少人说不清楚,药盒卡片就成了问诊的“钥匙”。记者看到,花花绿绿的药盒卡片每张新旧不一,有的已经泛黄,字迹看上去也有些模糊。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峰医生养成了收集废弃药盒的习惯。当时,他刚从妙山服务站到卫生院坐诊,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不记得药名,也说不清用药史,这给他开具处方增加了困扰。
“有部分老年人来找我看病之前,就有多年慢性病药的服用史,但他们记不清药名,我也无法准确判断用药情况。”刘医生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位患者无意间落下一个空药盒,排在他后面的患者指着那个药盒,说自己也正服用此药。刘医生由此获得灵感,开始收集常用药品的废弃药盒,并剪下药盒的正面包装,按照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常用药三个类别串钉起来,并不断更新。如今,他收集的空药盒已达60多种。
通过卡片指认,刘医生很快便了解到,当日前来求诊的张老伯曾经服用的是秋水仙碱片,正是这种药产生了腹泻的副作用。于是,刘医生给他调整了用药。事后回访得知,张老伯不再腹泻了。
小小卡片不仅方便,还给患者带来实惠
接诊的时候,总有患者反映药比较贵,刘医生也会拿出药盒卡片,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用药史,及时推荐价廉有效的替代药。家住东山村的朱老太年近八十,患有慢性乙肝,需长期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早些年吃这种药,每个月要700元,医保报销后自己还需要掏280元。”朱老太告诉记者,经刘医生建议,现在服用的新药每个月只要5.1元,医保报销后只需自付2元。
看着不少阿爷阿婆依然靠着药盒卡片指认药物,记者询问,现在都信息化了,还需要这些卡片吗?
刘医生解释说,目前很多医院都已实现了门诊信息的互联互通,但周边偏远地区还未全覆盖,很多老百姓就是看病配药,有时候去药房买,有的去个人诊所,他们的就诊信息,在卫生院就看不到。另外,互联互通的电子门诊信息,能看到的条数有限,有的慢性病老人化验项目特别多,检查结果出来后,前面的记录会被刷新掉,那些用药记录也就看不到了,因此看似简单的卡片依然还有作用。
刘医生表示,只要还有用,他就会继续收集。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史俐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