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止痛药,怎么用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

文 / 风欲止
2019-04-21 00:29

止痛、降酸、碱化尿液是痛风最基本的治疗方案。其中,降酸药物的服用时间最长、用药剂量最大,因此它的副作用最为人们所关注。但对于那些没有进行过规范的降尿酸治疗,而且痛风频繁发作的患者,止痛药则是他们最常使用的药物之一。痛风性关节炎在急性发作时,治疗上以消炎止痛为主,传统有效的抗炎止痛药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这几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和应对方案。

1、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是人类第一个用于痛风治疗的药物,用于痛风急性期的治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然是多数痛风指南推荐的痛风急性期治疗用药。由于它的有效量和中毒量非常接近,毒副作用往往出现在痛风症状改善之前或同时出现:大约8成以上服用秋水仙碱治疗痛风的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除此之外,秋水仙碱的副作用还包括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肝细胞坏死、精子数量减少、脱发等。

胃肠道反应是秋水仙碱严重中毒的先兆,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使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治疗痛风同样有效,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欧美国家对秋水仙碱的最大用量进行了限制(每天不宜超过1.5毫克),并将其写进了痛风指南。欧洲痛风指南的秋水仙碱小剂量用药方案为:0.5毫克每次,每日3次,连续用药至痛风急性症状完全缓解。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秋水仙碱不能阻止已经开始的痛风,因此越早用药(发病18小时内用药),效果越好(可减少止痛药的总剂量)。另外,为了预防降尿酸过程中的痛风动员性复发,各地痛风指南都推荐同时联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欧洲指南甚至认为,在降尿酸治疗开始的前两周,就应该应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这一点,也提示了秋水仙碱用药应趁早。

2、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是全球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之一。非甾体抗炎药是欧美国家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一线用药,秋水仙碱只有在非甾体抗炎药存在禁忌或不能耐受时作为首选。因为止痛机制的原因,非甾体抗炎药的副作用主要有胃肠道损伤、肾损伤和心血管风险。此外,非甾体抗炎药的副作用还包括肝脏的不良反应、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等。

存在胃肠道损伤的非甾体抗炎药主要是非选择性COX-2抑制药,比如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服用这类药物时,可以选择肠溶型或缓释型片剂,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直接损伤,或者同时服用保护胃肠黏膜的药物;有心血管风险的非甾体抗炎药主要是选择性的COX-2抑制药,比如安康信、西乐葆等,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痛风患者应慎用这类药物。

不论是哪种非甾体抗炎药,其相关性肾病的发生都与这类药物的累计剂量密切相关,因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剂量和和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但是,在痛风急性发作的早期(发病的初始1到2天),非甾体抗炎药的剂量可以加倍,以便达到快速中止痛风急性炎症,缓解关节疼痛的目的(可减少止痛药的总用量,并减轻痛风炎症带来的损伤)

3、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起效迅速,能作用于急性痛风的各个环节,因此有强大的消炎止痛作用。但它的副作用也同样强大:糖皮质激素停药后容易复发,长期用容易导致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等,且与高血压、血清肌酐升高、慢性肾病和血脂异常有关。长期(连用3个月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痛风患者,痛风石的发生风险增高5倍!

因此,糖皮质激素不作为痛风止痛的首选,只有在前面两类药物治疗无效时才考虑使用。为避免糖皮质激素停药后出现的“反跳”(复发)现象,可联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预防;为减少糖皮质激素诱发消化道溃疡,可联用消化性溃疡抑制药;实施关节腔的糖皮质激素注射,止痛比口服效果更好,且因不需经人体器官代谢吸收,不良反应更小。

不同的糖皮质质激素,有不同的半衰期,痛风患者最好选择半衰期为中效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沷尼龙等。最重要的是:糖皮质激素用于急性痛风的治疗时,应尽早停药,疗程不超过一周。

小结一下:因为痛风的急性发作是级联性放大的,当炎症发展到顶峰时,就需要更多、更大剂量的止痛药才能中止关节炎症,从而使止痛药的副作用增加。所以,不论是哪种痛风止痛药,用药的关键都在于一个“早”字:秋水仙碱应该尽早用药;非甾体抗炎药早期可大剂量用药;糖皮质激素则需要尽早停药。

记住:在痛风的急性期,用药越早,效果越好,用药剂量才能越小,副作用才能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