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关节一疼就吃止痛药,5年后复查才发现……
撰文 中日医院疼痛科 樊碧发 刘波涛
编辑 保健君
非甾体类消炎药,不能再这样吃了张大爷的关节炎吃止痛药,时间一长咋不管用了?
张大爷膝关节疼痛有5年了,当初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就诊断是“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医生开了一些止痛药让张大爷先吃着,并嘱咐他两周后复查。张大爷吃了这些药以后,觉得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就懒得去复查了。
这一晃就是5年过去了,张大爷慢慢发现有点不对劲了:原来吃止痛药,也就是两天,疼痛就明显缓解了,可现在连续吃5天药还是疼,而且随着吃药时间的延长,上腹部总是有些隐隐约约的不舒服。张大爷一琢磨,这个事情不能再不重视了,他赶紧去医院的疼痛科,把晚了5年的复查补上。
5年后去复查,医生要大爷先化验
大夫询问了张大爷的情况,对他的膝关节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复查了膝关节X光片,考虑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进展,但还没有到需要手术的地步,所以接下来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的选择主要是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和氨基葡萄糖等。
张大爷以为这次和5年前一样都是拿药方去取药就行了,可拿到手的却是一张化验单……
大夫看出来张大爷的疑惑,赶忙和他解释其中的原委。原来,这些年,“精准医学”的理念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特别是药物治疗,已经有很多药物可以做到针对个体特征进行准确用药。所以给张大爷开的化验单,就是为了预先估测服用某种NSAID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便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指导。
精准医学的概念
精准医学是指在大样本研究获得疾病分子机制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以生物医学(特别是组学数据)为依据,根据患者个体的基因型、表型、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特异性,应用现代遗传学、分子影像学、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医学等方法与手段,制订适用于个体的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方案。
其中的精准药物治疗是根据人体基因的特征和差异,确定患者对某种药物的适应证、适宜剂量、疗效差异、不良反应风险及干预措施等,从而针对个体进行准确的药物治疗。
精准药物治疗
避开药物不良反应的利器
对于出现骨性关节炎、痛风或网球肘等慢性疼痛的老年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的某个阶段需要长期服用NSAID,比如氟比洛芬、吲哚美辛、双氯芬酸盐、布洛芬、萘普生、塞来昔布等。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必须高度警惕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怎样才能在患者服用这些药物前就预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并根据可能出现的疗效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呢?
以往的解决方法是无差别地提醒每一个患者服药后注意预防消化道出血,那么有些患者就因为对于这种潜在风险的恐惧而放弃服药或减量服药,造成镇痛效果不佳。
现在通过基因检测就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接下来,就以治疗骨性关节炎常用的塞来昔布为例,来说明基因检测是如何在精准药物治疗中发挥作用的。
塞来昔布是昔布类非甾体抗炎药,可以特异性地抑制环氧酶-2,阻止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产生,达到抗炎、镇痛及解热的作用。该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就是持续使用可以增加血栓、心肌梗死、脑卒中和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
目前已经发现的和塞来昔布相关的基因有9种,这其中对CYP2C9(细胞色素酶CYP450第二亚家族C成员9)的相关研究较多,实验证据也较充分。CYP2C9是人体重要的药物代谢酶,而塞来昔布主要由CYP2C9代谢,CYP2C9酶活性下降会导致塞来昔布在体内蓄积,从而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也相应升高。
CYP2C9有3种基因型:AA型、AC型和CC型
1、AA型
这样的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低,一般维持正常剂量即可,该分型在中国人群的分布频率为89.4%。
2、AC型
这样的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高,需要减少剂量,该分型在中国人群的分布频率为10.6%。
3、CC型
这样的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进一步增高,需要进一步减少剂量,值得庆幸的是,该分型在中国人群的分布频率为0。
一般而言,对于已知或怀疑为CYP2C9慢代谢(AC型和CC型)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时需要减少50%的常规剂量或换用其他的治疗方案,或者起始剂量为最低推荐使用剂量的1/2,最大剂量则为100mg/d。
总而言之,就是对CYP2C9慢代谢患者来说,为了减少使用塞来昔布的不良反应,应该使用最小剂量,尽量缩短用药时间。
另外,由于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可以抑制塞来昔布的CYP2C9代谢,使其血药浓度升高,因此同时接受氟康唑治疗者应给予塞来昔布的最低推荐剂量。
所以说,根据相关基因与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以及在中国人群的分布频率,在使用塞来昔布前,主要是检测CYP2C9*3基因型,以指导塞来昔布的精准治疗。
精准药物治疗是根据人体基因的特征和差异,针对我们每一个人进行准确的药物治疗。
下面这篇文章您可能也会感兴趣,点击即可阅读☟
“疼在你身,痛在我心”这种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樊教授告诉您规范的治疗方法
樊碧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协会社会办医分会会长、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常务副主编等。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主(参)编专业书籍9部。
主攻方向:应用神经调制技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痛,慢性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
欢迎关注中老年保健官方微信(ID:zlnbjzz)
点击网址即可订阅2018年纸质杂志: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172346660
中老年保健杂志全国邮局订阅:邮发代号 82-221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010-64216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