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痛风的几点认知错误
痛风(gout)是由嘌呤代谢障碍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血尿酸增高并伴有关节、肾脏等器官损害的一组疾病。
高发人群:本病多见于 40-60 岁的中青年,男女之比约为 20∶1,女性多在绝经期后发病。
细节 1. 不可全据血尿酸来诊断/排除痛风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主要的生化基础。血尿酸越高,罹患痛风的风险越大,但不是所有高尿酸血症患者都会进展为「痛风」。
首先: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大约有 10% 会发生痛风,其余的只是长期处于高尿酸状态,只能称之为「高尿酸血症」而不能诊断为痛风。
其次:痛风,血尿酸不一定会高。尽管大多数痛风病人血尿酸是高的,但也有少数痛风病人急性发作时测血尿酸并不高。
再次: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不能完全划等号。
痛风诊断:同时具备血尿酸增高、有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及无症状间歇期、秋水仙碱对缓解症状有特效等几项条件。
确诊痛风的「金标准」是在关节滑液或结石组织中证实尿酸盐结晶的存在。
注:血尿酸的正常范围:男性 150-417 μmol/L;更年期前女性 100-357 μmol/L
通常把血尿酸值>420 μmol/L 定义为高尿酸血症。
细节 2. 并非只有中年男性才会患痛风在一般人看来,痛风多见于 40 岁以上的中年男性。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中嘌呤含量也越来越高,二十多岁的痛风病人在临床上并不鲜见。
而对于更年期后的女性朋友来说,由于女性的雌性激素水平大大降低,痛风的发生率也不低。
细节 3. 痛风急性期 用药有讲究在痛风急性期,首要问题是尽快控制关节炎症,缓解病人疼痛。所用的药物药物主要有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药和糖皮质激素。
1. 秋水仙碱:传统的大剂量疗法因副作用较大现已逐渐被小剂量疗法(每次 0.5 mg,每日 3 次)所取代。由于秋水仙碱的副作用,其现已逐渐退出临床首选地位。
2. 非甾类抗炎药(NSAIDs):目前,非甾体类消炎药已取代秋水仙碱成为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的一线药物。使用越早,剂量越足(头两天剂量加倍),疗效就越明显。
3. 糖皮质激素:通常用于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口服强的松每日 20-30 mg,3-4 天后逐渐减量停药。
细节 4. 不能用抗生素控制痛风急性发作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首先推荐使用非甾类抗炎药,其次推荐使用类固醇激素口服或局部关节腔注射,秋水仙碱因其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过于接近而被作为第三选择。
痛风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多见于大拇趾及足背)迅速出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很容易被误诊为局部感染性炎症(如丹毒等),并给予大剂量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这是痛风治疗中最常见的误诊误治。
细节 5. 急性发作期 不宜加用降尿酸药物痛风急性发作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关节炎症与疼痛,应选择具有消炎镇痛作用的对症治疗药物(如非甾类抗炎药、秋水仙碱等),而降尿酸药物本身没有消炎镇痛的作用,对控制关节炎急性发作、缓解关节疼痛无效。
细节 6. 不可长期服用「消炎镇痛药」来预防痛风发作导致痛风的罪魁祸首是高尿酸血症。预防痛风发作,关键是要控制好血尿酸,除了低嘌呤饮食以外,必要时还要采取降尿酸治疗。
非甾体类消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皆属于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的药物,但此类药既不影响尿酸代谢,也不增加尿酸排泄,纯属对症治疗,而非对因治疗,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