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款“神药”涉嫌虚假宣传!为何这些洗脑神药总是屡禁不止?

文 / 蜂赢资讯直通车
2017-12-14 20:46

导读:

上周由“莎普爱思”事件引发的对“中华神药”质疑仍在发酵中,而日前又一款“神药”被爆涉嫌虚假宣传!

“风湿、类风湿、颈椎、腰间盘,快用曹清华”。洗脑式的广告让曹清华胶囊家喻户晓。7天疏通关节,3个月内能让受损骨关节重生,躺在床上的患者能下地行走,拄拐杖的患者能健步如飞。现实中难缠的关节疾病,在曹清华胶囊广告里可谓药到病除。

然而,在广告中疗效神奇的曹清华胶囊实际上是“保健品”升级为中药的药品类产品。据了解,该药因多次夸大宣传,被海南省、福建省、黑龙江等省的食药监局通报批评、勒令整改。

又一款“神药”涉嫌虚假宣传!为何这些洗脑神药总是屡禁不止?

曹清华胶囊广告截图

曹清华胶囊只能算保健品 被罚超过10次

曹清华胶囊的生产商西安阿房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9月由西安中药厂改制而成立,是一家主要以中成药的生产研发营销为一体的企业,2016年登陆新三板。

该公司在官网上称,现拥有肠胃类、心脑血管类、风湿骨病类、感冒止咳类等国药准字号产品近百个。其中国家四类新药2个,独家品种13个,中药保护品种3个,陕西省名牌产品2个,西安市名牌产品1个。“阿房宫”商标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而曹清华止痛胶囊则是其近年来力推的一个拳头产品。

又一款“神药”涉嫌虚假宣传!为何这些洗脑神药总是屡禁不止?

曹清华胶囊广告截图

阿房宫披露的信息显示,曹清华胶囊2015年、2016年、2017年1-6月销售收入合计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52.96%、55.90%、59.23%。不过,曹清华胶囊的毛利率并不算高,2015年1-7月曹清华胶囊的毛利率为36.85%。

又一款“神药”涉嫌虚假宣传!为何这些洗脑神药总是屡禁不止?

不过,这款售价颇高的“神药”严格来说只能算保健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搜索“曹清华胶囊”也叫薏辛除湿止痛胶囊,其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B20020225”。其中“药”代表是药品,字母包括H、Z、S、B、T、F、J,分别代表药品不同类别:H代表化学药品,Z代表中成药,S代表生物制品,B代表保健药品。

又一款“神药”涉嫌虚假宣传!为何这些洗脑神药总是屡禁不止?

小编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上,查到了曹清华胶囊药品广告总共128个。其广告题材丰富、故事完整、情感细腻,广告语“认准曹清华!快用曹清华!”简洁洗脑。

又一款“神药”涉嫌虚假宣传!为何这些洗脑神药总是屡禁不止?

▲图片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不过,因为涉嫌虚假宣传,曹清华胶囊曾多次被各地相关部门曝光、处罚超过10次。

除了莎普爱思和曹清华胶囊,还有哪些广告洗脑“神药”需要注意?

1.葵花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为什么孩子咳嗽老不好?这是肺热的症状。快用葵花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又一款“神药”涉嫌虚假宣传!为何这些洗脑神药总是屡禁不止?

孩子咳嗽老不好,有多种原因。一种可能是广告中所说的肺热,但也可能是肺寒,更多的是寒热错杂症。尤其是在冬季,肺寒所占的比例可能更大。

如果是由肺寒所引起,再过度服用清肺热的寒凉的药,等于给孩子的咳嗽雪上加霜!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徐荣谦称,广告中由“孩子咳嗽老不好”直接推出“肺热”,诱导消费者购买他们的药品!医享君建议家长们必须先明确孩子咳嗽是由什么引起的,再对症用药。

2.慢严舒柠清喉利咽颗粒

“嗓子干、痒、痛,咳不出、咽不下,刷牙恶心干呕,咽喉问题,反反复复,这是慢性咽炎,就用慢严舒柠牌清喉利咽颗粒。”

又一款“神药”涉嫌虚假宣传!为何这些洗脑神药总是屡禁不止?

重庆大坪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姬长友称,有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就是慢性咽炎,胃病、口腔疾病等问题也可出现这些症状。广告中的说法有失严谨。如果药不对症,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还可能耽误其他疾病的治疗。

就算是慢性咽炎引起的症状,慢性咽炎的类型不一,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萎缩性与干燥性咽炎和慢性肥厚性咽炎,不同人群体质和症状表现也有差异,不能只靠吃某一种药。

3.江中健胃消食片(儿童装)

“孩子不吃饭,儿童装江中牌健胃消食片”

又一款“神药”涉嫌虚假宣传!为何这些洗脑神药总是屡禁不止?

孩子不吃饭,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

首先,孩子可能出现呼吸道或胃肠道的感染,出现消化不良。此时可给孩子适当服用健胃消食片,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

第二种原因,饮食习惯有问题。爱吃零食、或者爱吃甜食爱喝饮料,这也会导致孩子不爱吃正餐。这时光靠吃健胃消食片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三,饮食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如果家长不分年龄段,盲目地给孩子吃一些不适合其年龄阶段的食物,也会导致孩子厌食,甚至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还可能是有其他潜在性疾病所致,让孩子一味吃健胃消食片肯定是不妥的,还会影响及时治疗,应去医院做详细检查,查清原因对症施治。

医药虚假广告 坑人有套路

尽管“神医神药”包装伎俩花样迭出,但坑人套路实际上有迹可循。

“慢性病”药到病除,重复洗脑大肆宣传。此类广告通过洗脑式宣传,极力夸大药品疗效,宣称能够治愈诸如高血压、高血糖、腰颈疼痛等慢性病。

业内人士表示,这类广告通常会在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等平台上大肆宣传,更有甚者利用黑广播等非法渠道进行洗脑式狂轰滥炸,天天播、日日放,又是祖传秘方,又是包治百病,难免让“病急乱投医”的消费者心动。

“神医”现场传道,推销各类“灵丹妙药”。此类广告利用演员扮演专家向消费者推荐药品,言语中含有对药品治疗功效的断言、保证等内容。

今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公布13个被查处的“医药广告表演者”违法广告典型案例,其中不乏有神医“刘洪滨”“高振宗”“李炽明”参与的多个广告。

宣传手法有猫腻,商家大打擦边球。此类广告经常在突出位置标注所治疾病的名称,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该药品有治疗广告中所提及疾病的疗效。

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医药虚假广告行业已经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利益网,相关节目制作流程严密,有专业的配音网站、演员经纪代理、全套制作的广告公司。有人还专门成立电视购物公司,专门帮药厂购入“药品”并更名,再通过传播公司到媒体做养生节目推广。一旦有人来电话咨询,就有经过培训的导购用事先排练好的话术大肆兜售。

而最令人不解的是,众多药品的虚假宣传行为为何能长期地在各种媒体上进行高频率传播?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违法成本低,不能有效惩治打擦边球的企业。

与高昂的利润相比,较低的违法成本让医药虚假广告屡禁不止。尽管我国已出台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等多部涉及医药广告监管的法律、法规,但处罚力度十分有限。

此类企业,长期明知故犯的以隐蔽的手法进行夸大宣传,累计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早已是天文数字。依照现行法律法规,即使顶格处罚,也只能“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一年内不受理其广告审查申请”。其违法成本和违法所得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法律法规的尊严无从体现。

二、媒体审查难,不能堵死虚假广告的传播途径。

媒体由于并不具备专业资质,难以确认产品是否真正合规合法。但难不是借口,新《广告法》第十八条提到,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对保健食品广告作推荐、证明。在此类虚假宣传中,许多明星、知名人物都曾为产品代言。这无疑明显违法相关规定,媒体没有尽到相关义务,也应连带处罚。

三、利益链条长,不能杜绝流向老年患者的渠道。

此类产品真正流向百姓手中,还是要靠无数的药店、医生的推荐。在整个保健品的制售过程中,形成了企业、媒体、实体药店的强大利益链条。由于存在跨区监管等实际操作性问题,各级各地各部门难以形成合力,斩断利益其利益链条。

四、民众意识差,不能扼杀虚假产品的生存土壤。

此类保健品,绝大多数都是以中老年人群、癌症家庭等重病患者为行骗对象。由于中老年人和重病患者家庭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难以清晰辨别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十分容易上当受骗。而且,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中老年消费群体也在不断扩大,也给了此类虚假保健品广阔的生存市场。

五、行业自律无,不能从企业源头扼杀牟利冲动。

长期以来,保健品行业的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是公开的秘密。当一家企业通过虚假宣传谋得暴利却平安无事,有哪个同行能抵挡得住这天大的诱惑。当生产企业这个源头被污染,整个行业的下游将无一幸免,最终伤害的还是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最后愿天下少一些受骗老人,多一些良心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