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不止,中医对症方内外兼顾有良效

文 / 扁鹊谷健康
2017-06-28 06:04

急性支气管炎,中医称为“外感咳嗽”,慢性支气管炎中医称为“内伤咳嗽”。外感咳嗽辨证分为风寒和风热两种类型。

1.风寒咳嗽,咳嗽,咳白痰,发热,恶寒,头痛,流涕,全身不适,舌苔白,脉浮紧。方药:杏苏饮化趣。苏叶10g,杏仁10g,白前10g,桔梗10g,甘草8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生姜6g。

2.风热咳嗽咳嗽,喉痒,口渴,涕色黄,头痛发热,舌苔黄,脉浮数。方药:桑菊饮化裁。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连翘15g,薄荷10g,桔梗10g,芦根15g,甘草10g,枇杷叶6g,黄芩10g。

内伤咳嗽辨证为痰湿、痰热、阴虚、阳虚四型。

1.疾湿咳嗽,咳嗽痰多,白痰黏稠,舌苔白腻,脉濡滑。方药:二陈汤化裁。茯苓30g,法半夏20g,陈皮15g,甘草10g,杏仁15g,苍术10g,炒白术15g,厚朴10g,枳壳10g,苏子10g,紫苑10g。水煎服,每剂分3次服,每次150ml。

2.痰热咳嗽,身热,口渴,小便黄,痰色黄稠,胸闷气短,舌苔黄,脉滑数。方药:清金化痰汤。黄芩15g,栀子10g,桔梗10g,麦冬15g,桑白皮15g,贝母10g,知母15g,瓜萎15g,橘红10g,茯苓20g,甘草10g。用法同上。

3.阳虚咳嗽,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眩畏寒,手足偏凉,小便频多步履沉重,舌苔白润,脉沉滑。方药:真武汤化裁。炒白术15g,云茯苓20g,炒白芍15g,附子10g,干姜10g,甘草10g,桂枝10g,五味子10g,细辛5g,白芥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

4.阴虚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口干舌燥,有的痰中带血丝,舌红少苔,脉细数。方药:二冬二母散化裁。天冬15g,麦冬15g,知母15g,贝母10g,桔梗15g,杏仁15g,甘草10g,百合20g,沙参20g,生地黄15g,百部10g,紫苑10g,款冬花10g。水煎服,每日1剂。

案1,李某,女,7岁,2002年4月8日就诊。慢性咳嗽已近2年,时轻时重,曾服过多种止咳药,去年还输液1周,始终未愈。体瘦,舌红少苔,有小碎裂纹,脉弦数。血压160/80mmHg。诊断:阴虚咳嗽。辨证:阴虚肺燥。治法:滋阴清肺止咳。方药:止咳散与清金汤化裁。沙参30g,麦冬20g,炙麻黄5g,杏仁15g,甘草15g,前胡15g,黄芩15g,百部10g,紫苑15g,桔梗15g,陈皮15g,桑白皮20g,法半夏20g,地龙15g,五味子10g,云茯苓20g。每剂1.5天,分3次口服,每次150ml。服6剂(9天),药停即愈。

案2,孙某,男,70岁,2006年7月11日来诊。自诉:咳嗽、痰盛、色白有沫、气促,有时喉中有水鸡声,吃过成药若干,输液、止咳化痰治疗1周,全然不效,求治于中医。面色红润、手足不温、气短、脉弦滑、舌质淡红、苔白腻。

诊断:阳虚咳嗽。辨证:脾胃阳虚,水饮上犯。治法:温阳散寒,化气行水。方药:直武汤合苓桂术甘汤。炒白术20g,云茯苓20g,桂枝10g,附子10g,酒白芍15g,干姜10g,桔梗15g,甘草10g,五味子10g,细辛5g,白芥子15g,杏仁15g。上法连用3周18剂后,咳痰明显减少,气短消失,咳嗽已停。

体会:俗话说:“治病难,治咳尤难。”因咳嗽一证千差万别,个体差异大,病因复杂,欲寻一方统治所有咳嗽实在不易。但咳嗽的病理是肺失宣降、气机不利、肺气上逆、咳嗽乃作。古人云:“肺如钟,撞则鸣。但咳嗽也非独肺也,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一般痰多咳嗽,其根在脾,古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因此,治痰咳必先温肺才能止咳。久咳必穷及肾,肾气亏损,咳嗽不止者,但补其肾咳能自愈。因此,诸多老年虚咳服八味地黄丸、右归丸即能止咳,不止咳而咳自愈,正说明咳嗽与肾相关。

治外感咳嗽应先宣降,后润收,切不可咳嗽伊始见咳止咳,收涩过早,将越止越咳;对久咳者邪气已尽,润肺、收涩一并进行,往往一剂见效!一般外感咳嗽开始少痰或无痰,经润肺后痰量逐渐增多,到最后痰量又渐渐减少,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本文案例出自陈胜威著述的《常见病中医效验方》。本书内容简约,朴实,详细记录了历代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和感悟,小扁鹊非常敬佩这些愿意公开自己秘密医术的名老中医教授,相信大家也会非常喜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