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医堂分享清明养生:吃穿住行需注意“四防”保健康

文 / 天科技
2021-04-15 00:27

又名“踏青节”的清明节,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有天清地明之意,既是节日,也是节气。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在清明当天扫墓祭祖和踏青出游的习俗,还会进行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期间需注意预防哪些疾病?

清明期间,天气潮湿,人容易有疲倦嗜睡之感,再加上参与祭奠先人、踏青春游的活动,某些疾病容易乘虚而入。

1、防过敏、防哮喘

春天百花开,各种花粉随风飘荡,人们外出时吸收了花粉,就容易出现打喷嚏、鼻塞、流涕、鼻腔及全身发痒等过敏反应。有哮喘旧疾的人容易发生过敏性哮喘,表现出鼻咽痒、鼻塞、发作性喷嚏等症状,患者有喘息、咳嗽、胸闷甚至呼吸困难等特征表现。

为了预防过敏和哮喘,在外出时不要在树林、草丛或蚊虫多、潮湿的地方过久停留,回家后应立即洗手、洗脸。尽量不在花粉飘散浓度最高的时候中午和下午出门,即使出门也要戴上口罩。

2、防情绪病

扫墓祭祖,踏青游玩,悲喜交加,要注意稳定情绪。清明前后天气阴晴不定、忽冷忽热,此时精神疾病高发。有心脑血管、心理疾病的人和老年人,更要注意防护。

3、防春瘟

春季常见的具有传染性的热性疾病,叫春瘟,包括流感、麻疹、风疹、猩红热等,有热像偏盛、容易伤阴、发病突然、流传极快的特点。

为了防春瘟,我们应多喝水、吃水果,少吃油炸煎炒食物和虾、狗肉、羊肉等热性食物;天气干燥时,注意使用加湿器等保湿;保持室内通风,少去人多之地;注意加减衣物。

4、防春燥

清明前后,风大、干燥,人体很容易受燥邪之气导致上火,出现皮肤、手脚干裂,肝火旺盛、肺火上升等症状,此时调养身体,既要顺应季节规律保障阳气生发,又要降内火。为了使肺火、肝火下降,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我们可以多吃点以下食物,如苦菜、小白菜、莲藕、苦苣等。

清明期间有哪些饮食注意?

1、多食养肝之品

清明时节是养肝的好时机,应多吃对肝脏有益的食物,如大枣、枸杞、银耳、豆制品、动物血等。

2、慎食发物

有刺激性或富于营养、很容易诱发某种疾病或加重现有疾病的食物叫做发物。本身有皮肤病、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的人群应慎食发物,如猪头肉、公鸡肉、鹅肉、鸡爪、鸡翅、牛肉、羊肉、狗肉、驴肉等肉类,虾、黄鱼、带鱼、蚌肉、螃蟹等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