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治疗四大关键词

文 / 健康界
2020-05-07 16:59

哮喘是一种持续的气道慢性炎症。它会引起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气喘以及咳嗽,导致患者突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有些哮喘发作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尤其是儿童时期患有严重的哮喘会导致后来肺部功能的减弱。所以,在治疗孩子和监测孩子的哮喘方面,孩子、家庭成员和医生需要共同努力,让宝贝们接受正规治疗后过上正常生活,尤其是可以正常参加各种活动。

什么是哮喘

哮喘是一种发生在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同高血压一样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慢性气道疾病之一。

当这个运送空气的管道(支气管)因过敏性炎症变得肿胀、狭窄、分泌物增多的时候,可导致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这种炎症程度越重,呼吸困难的症状就越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可以导致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 而这种炎症不是人民通常所说的炎症,抗生素(消炎药)是不能治疗这种炎症的。

发炎的现象可能会随着时间而缓慢地加重,慢得难以察觉。如果没有采取任何抗炎的措施,会导致支气管阻塞或挛缩,甚至可能因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哮喘的症状

咳嗽:通常发生在晚上或早晨

喘息:呼气时高调的哨笛声

气促:感到空气不够用,呼吸很困难

胸闷:感觉好像什么东西压在了胸上

呼吸困难引起失眠

不能参加体育活动

发病原因

家族史和个人史

如果您父母或者近亲有过敏性疾病/哮喘,您更容易患哮喘。

如果您有以下疾病,您患哮喘的危险性也会增加:

■ 过敏性鼻炎。

■ 过敏性皮肤病,如湿疹。

诱发因素

过敏性诱发因素:

尘螨、花粉、食物、霉菌、动物皮毛屑等。

非过敏性诱发因素:

运动、感染、冷空气、烟雾、空气污染、吸“二手”烟

工作时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而发生“职业性哮喘”

哮喘的高危人群

1、有哮喘家族史或合并过敏性疾病者。

2、肥胖者。

3、家养宠物者。

4、吸烟和被动吸烟者。

5、出生时体重过低、非母乳喂养者。

6、儿童时期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者。

如何预防哮喘

哮喘的发作是可预防、可控制的。针对哮喘多发的因素,最主要的预防办法是:

1、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以及冷空气的刺激。

2、避免接触过敏源及激发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室内通风、清洁,定期用热水烫洗被单、枕套、毛毯等,以免尘螨滋生。

3、避免室内污染,不要用羽绒制品及蚕丝制作的衣被。

4、不养宠物。

5、高危人群春季应减少户外活动,如外出应戴口罩,因为春季空气中花粉、霉菌孢子等过敏源的浓度增加6~8倍,花粉过敏是春季引发哮喘的常见的因素。

6、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避免过度兴奋、紧张、发脾气,主动锻炼,积极配合治疗。

7、避免摄入敏感食物等。

哮喘发作自救五步法

哮喘目前还不能根治,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突发哮喘可以尝试以下方式缓解不适。

1、脱离过敏原。

2、平静缓慢地深呼吸。

3、保持冷静。

4、喝水可缓解症状。

5、用枕头在腰后进行承托,使身体前躬状,以达到放松身体的目的。

得了哮喘该怎么办

长期规范使用药物治疗可以使绝大多数患者达到哮喘控制。

但哮喘控制治疗应尽早开始,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治疗过程中遵循“评估-调整治疗-监测”的管理循环,直至停药观察。

儿童哮喘治疗四大关键词

长期治

关键词一

哮喘需要持续性的治疗,因为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如果肺部的慢性炎症不消除,气道会充血、水肿,慢慢增生肥厚,影响到孩子的肺功能,一旦感染哮喘就会发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感冒受凉后会喘起来。 哮喘的长期治疗 一是控制症状,二是保护孩子的肺功能, 让肺部在受到刺激时,不会诱发哮喘发作,让孩子达到一个好的生活状态。

药物副作用

关键词二

不少家长经常会问:

“孩子长期吸入激素,长期口服药,会不会有副作用?”

实际上,治疗哮喘用的吸入性激素剂量很小,且是脂溶性激素,不容易被血液吸收。因此,吸入性药物只要在医生规范化指导下使用,不会对孩子身体产生副作用。 有调查证实,如果哮喘病人不接受规范化治疗,长期持续反复喘,患者的身高会比同龄人矮2-3厘米,肺功能也会受到损伤。

忌嘴

关键词三

也有不少家长会问:

“孩子是过敏体质,且有哮喘病史,需要忌嘴吗?”

通常情况下, 不主张孩子忌嘴。一是食物引发哮喘的几率较低,长期忌嘴“挑食”反而会让小朋友的营养跟不上,影响身体发育。 国外曾做过一项研究,把对花生过敏的小朋友分成两组。一组不忌嘴,只要没有严重的过敏状态出现,就让小朋友继续吃花生。另外一组严格忌嘴,两三年以后,结果显示忌嘴的那一组小朋友的过敏症状越来越严重了。

抗生素

关键词四

孩子一喘,有家长主动要求“上抗生素”。实际上慢性气道炎症和感染的炎症是不一样的,医生通常给孩子使用激素治疗,而不是用抗生素。当孩子有合并细菌感染时才使用抗生素,哮喘不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