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阻肺日|医生最大遗憾:病人到生命尽头才想起肺移植

文 / 澎湃时事
2019-11-27 08:17

11月20日是全球第18个“世界慢阻肺日”。能自如呼吸,对于慢性阻塞性肺(以下简称:慢阻肺)病人来说,已成为生活中的“奢侈品”。

世界卫生组织提示,这是一种会逐步威胁生命的肺部疾病,病人会呼吸困难、咳嗽、痰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将其列为主要指标,指出中国慢阻肺总患病人数已近1亿,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疾病负担等特点,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有不断年轻化的趋势。

这种肺部疾病发展缓慢,排行首位的致病因素是再普遍不过的烟草烟雾接触、室内外空气污染,以及职业灰尘和化学品。而绝大多数慢阻肺患者却缺乏预防和治疗意识,常常等到终末期才想起找医生,却为时已晚。

除了提早介入治疗,近年来肺移植手术也成为焦点,越来越多的慢阻肺患者借此重获新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量肺器官供体被浪费并未得到有效利用。

上海市肺科医院近年来承担了本地最多的肺移植手术,该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陈昶日前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很多病人甚至走到生命尽头,才想起肺移植这根救命稻草,这是医生们心中最大的遗憾。

今年8月,67岁的余称新接受肺移植手术,换掉右侧单肺。他曾是一天两包半烟的老烟民,术前被诊断为慢阻肺终末期。 澎湃新闻记者 温潇潇 图

三年内从“感觉好”到“洗脸都喘”

上海人余称新提起自己生病的过程,还会为曾经的“想当然”感到后悔。

2014年,62岁的他时常胸口闷,医生初步判断为“轻度慢阻肺”。余称新没放在心上,甚至会将医生开的药直接扔掉,原因是自己“感觉好”:尽管偶尔咳痰,但很少气喘,上楼都可以两阶并作一阶。

那时,他不仅没有按照医嘱调养身体,而且仍旧保持一天抽两包半香烟。在顽固的烟瘾面前,专业的医学诊断也没能引起他的注意,他从17岁便开始抽烟,烟龄已近50年。

2017年前后,一场小感冒加重了余称新的病情。他开始失眠、频繁气喘。2018年,他推掉几乎所有工作,在家靠呼吸机辅助吸氧。今年7月,余称新被确诊为慢阻肺终末期。最严重时,呼吸令他疲惫不堪,每天例行的洗脸、刷牙、穿衣他都会气喘吁吁,只能靠吸氧度日。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苏奕亮说,与正常人相比,慢阻肺病人的肺平滑肌增厚、气道狭窄,气进去后出不来,导致肺泡便越鼓越大,病人最强烈的感受便是憋闷、气吐不出来,而这个变化过程十分缓慢,不易察觉。

今年8月,余称新在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了肺移植手术,如今他已能自主呼吸,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慢阻肺的症状会从持久的呼吸困难衍变为休息时的气喘,有些慢阻肺甚至可由长期哮喘转化。该病首选吸入疗法,通常应用支气管扩张剂作为核心治疗措施,然而残酷的现实是,该病往往由于诊断不足而威胁生命,因此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亲眼见证成功案例,重燃希望

与“咳痰喘”症状相伴了十几年,内蒙古人朱毅斌最终选择了肺移植。

2009年去了一趟高原地区后,他开始频繁咳痰,呼吸常常感到急促,后来连正常走路都困难。医生为其诊断为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大泡,这些都是慢阻肺的常见标签。为了顺畅呼吸,他还特意从内蒙古老家搬到一座南方城市。曾有医生建议他考虑肺移植,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没再深究,了解手术风险更无从谈起。

2016年10月,转机来了。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双肺移植成功的病友——换肺近十年,仍能正常生活。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的朱毅斌,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一口气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住了十多天。那段时间,他亲眼看到换肺十年来院复查的病友,听他们讲述如何跨越心理难关。

朱毅斌坦然,没有这些近距离体验,他可能仍然只能以服药和挂氧机维持生命。然而那样的生活太令人煎熬:“特别难受的时候甚至想从楼上跳下去,家里人看着也难受,如果手术不成功,对我和家人都是解脱,如果成功,更是皆大欢喜。”

如今,朱毅斌接受单肺移植已有两年多,今年49岁的他开始陆续重拾工作,闲暇时去各地旅游,还登上过海拔2400米的高峰。

朱毅斌曾经对手术的“赌徒”心理也逐渐转变为对医学的信任,他告诉澎湃新闻,肺源来之不易值得珍惜,最重要的是,要永远抱有对自己和家人改善生活质量的希望。

肺移植术日趋成熟

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与其他器官移植的患者相比,肺移植病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不缺供体,2017年国内肺器官的利用率还不到5%,大量肺源供体被浪费。

另一项对比是,国内肺移植患者平均年龄也远高于国外患者,国外倾向于将供体留给更年轻的患者,以避免与高龄相随的其他疾病负担。

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陈昶是该院肺移植团队的负责人之一,在他过往的丰富经验里,很多病人甚至走到生命尽头,才想起肺移植这根救命稻草,这已成为医生们心中最大的遗憾。

医生建议,面对终末期的良性肺部疾病,如果内科药物和一般外科手术已失效,在肺功能严重受损、日常活动严重受限的情况下,只要没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肺移植应成为首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实践中,接受肺移植术的相当部分患者便是慢阻肺患者。

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生刘小刚称,肺移植术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术中缺氧和肺高压心衰,以及术后的肺器排异和感染。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医学研究和技术的逐步成熟,正在令术后生存率不断提高成为可能。

国际心肺移植协会2018年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全世界肺移植总量为64803例,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可达到80%、65%和54%。临床案例显示,即便肺移植后出现肺功能衰退,也可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医生评估决定实施再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