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穴:天溪穴主治咳嗽,气喘,痰多,乳汁少,肺炎,胸膜炎等
天溪穴
1.所属经脉
足太阴脾经
2. 主调病症
胸痛,咳嗽,气喘,痰多,乳汁少,乳痈,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3. 位置
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或于乳头旁开2寸取穴。(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4. 穴位图
5. 穴位视频
天溪穴在胸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或于乳头旁开2寸取穴。
仰卧位,在食窦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平第四肋间隙中取穴。
仰卧位,乳中旁开2寸,当第4肋间隙处取穴。横平内侧的乳中、神封、膻中,四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4肋间隙弧度相应。
在第四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天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四肋间结构、胸内筋膜。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四肋间动、静脉。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还有胸腹壁浅静脉。在胸大肌和前锯肌之间有胸外侧动、静脉及胸长神经。第四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之间的肋间动脉、静脉和肋间神经。在肋角处,肋间动脉进入上二肌之间,并分为上、下支。上支行于肋间静脉和肋间神经之间,三者上为静脉,中为动脉,下为神经并行于肋沟内,下支则行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肋间隙的深面为胸内筋膜,与胸膜腔和肺相对应,因此行针不宜太深。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胸长神经、胸前神经和胸外侧动脉分支分布。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并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通过。
功效作用
天溪穴有生发脾气,宽胸理气,止咳通乳,宽胸通乳的作用。
天溪穴治胸中满痛、咳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痈疖诸实证,多用泻法,取意犹溪水顺流而出也。
天溪穴配以足少阳之足临泣治乳少多效,取天地气交而降雨露之意也,有疏肝理气之功。
天溪穴主治胸痛,胸中满痛,胸胁胀痛,胸膜炎,咳嗽,咳逆上气,咳嗽,气喘,哮喘,呃逆,喉鸣有声,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痈,乳汁少,乳肿痈溃,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少乳,乳少等。
天溪穴主治胸痛、咳嗽、乳痈、乳汁少。
天溪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中满痛、咳逆上气、乳肿痈溃、呃逆、喉鸣有声等。
现代又多用天溪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
天溪穴主治咳嗽气逆,胸胁满痛,少乳,乳痈,呃逆等。
天溪穴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乳痈,乳少。
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
其它: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
按摩天溪穴丰胸
按压刺激天溪穴,能令乳腺发达,胸部变得更丰盈。天溪穴也是进行丰胸按摩最重要的穴位。
天溪穴配膻中穴治胸肋疼痛。
天溪穴配内关穴、膻中穴,治胸中满痛。
天溪穴配侠溪穴、肩井穴、尺泽穴,治乳肿痈溃。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一般斜刺0.3~0.5寸,内为肺脏,禁深刺。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注意:内有肺脏,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艾炷灸3-5壮;随身灸或360艾灸仪灸30-45分钟。
天溪穴解析
天溪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天即天空,此指人体上部,溪即沟溪,穴居胁间,如沟溪,故名天溪。主治胸痛,胸中满痛,胸胁胀痛,胸膜炎,咳嗽,咳逆上气,咳嗽,气喘,哮喘,呃逆,喉鸣有声,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痈,乳汁少,乳肿痈溃,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少乳,乳少等。
天,天部。溪,路径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循脾经上行。本穴物质为食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行至本穴的过程中不断吸热,吸热后循脾经进一步上走胸之上部,故名。
出处:《针灸甲乙经》:天溪,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天溪穴名解
天即天空,此指人体上部,溪即沟溪,穴居胁间,如沟溪,故名天溪。
天,巅也,有至高在上之义。溪,山间流水曰溪。胸腔为人身轻清之界,其象比天。本穴平于乳房外侧陷处,主治妇人乳少、乳痈诸疾,乳汁涌出,犹如天然的溪流,因名天溪。
想要更多了解穴位与对应病症及如何调理的读者可在评论区留言
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