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沉默杀手”--慢阻肺的面纱

文 / 寇威药师
2019-07-25 02:12

诊室故事

今天接诊了这样一位59岁的男性患者,有活动性呼吸困难加重伴消瘦2 个月,爬楼后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能缓解,最近体重减轻了10斤,没有咳嗽、咳痰、心悸、心前区疼痛、双下肢水肿等情况。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没有规律服药;糖尿病病史3年,已停药2月;吸烟,4支/天,已有20年吸烟史。

他面对我坐着,我看着他的呼吸特征,我觉得不能排除慢阻肺,后来的检查、化验证实了我的判断。(肺功能检查提示:慢阻肺合并哮喘。)

加上治疗慢阻肺和哮喘的药物后,症状很快控制,患者活动性呼吸困难就是慢阻肺和哮喘所导致。这是一例极易误诊为心血管疾病,极易漏诊慢阻肺和哮喘的病例,如果一直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主治疗方案可能会造成患者症状不缓解。

慢阻肺

如何正确认识慢阻肺,如何诊断慢阻肺,为什么又称为隐形杀手呢。

今天来聊一聊这个发病率、致残率高的慢性疾病,以唤起我们对这个疾病的重视,早防早治,最大程度减轻该病的危害。

2018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呼吸病学子刊(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的一篇文章研究显示中国40岁以上居民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肺患病率为13.6%,男性(19.0%)显著高于女性(8.1%),并随年龄增长而快速上升。

首次明确了慢阻肺已经成为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构成重大疾病负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慢阻肺早期诊断很重要

研究还显示:在所有慢阻肺患者中,疾病进展严重程度在中度及以上(GOLD II+)的比例约占43.7%,33.7%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喘息或呼吸困难等慢性呼吸道症状。

不足1%患者知晓自己患有慢阻肺,仅有5.9%曾经接受过肺功能检查,11.7%接受过相关治疗。

这说明目前我们在对慢阻肺患者的早期发现和规范管理治疗上存在明显不足,从医务工作者到患者都需要加强认识。

中国40岁以上居民中慢阻肺患者达7700万,三分之二的患者无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这更加凸显了慢阻肺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仅仅依靠患者症状进行疾病筛查,将有一大部分患者被漏诊。

学会识别慢阻肺

由于人们对慢阻肺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以致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上方法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常被誉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它每分钟导致2.5人死亡。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引起慢阻肺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吸烟是慢阻肺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中大约80%~90%有吸烟史,且多数超过10年/支(每天抽一包,超过10年)。

有害物质如二手烟、职业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有机生物燃料、厨房的油烟等接触史;此外,还有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紊乱、气候、基因等。

二、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或者喘息),未能明确原因的体重下降等症状。

三、可以借助一些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譬如:血常规、胸部CT、心电图、胃镜等。

四、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是肺功能检查,如果提示: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一秒率<70%成立,可以诊断慢阻肺。

附注:2018年慢阻肺基层筛查问卷

再强调一下:

建议对于年龄超过40岁应常规行肺功能检查

如果有吸烟、慢阻肺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或有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建议35岁以上,除了胸片常规检查,应常规行肺功能筛查,以便更早地发现疾病并早期治疗,因为有一大部分患者没有症状,而确实是慢阻肺患者。

珍惜生命,筛查慢阻肺,早防早治,远离慢阻肺,通畅呼吸,立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