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肺化饮小青龙汤,咳嗽哮喘都有效
源于《伤寒论》的千古名方小青龙汤,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青龙”是传说中的四大神兽之一,而这个方剂取名“小青龙汤”,自然是功效了得。不少中医对它都钟爱有加。
关于小青龙汤的功效,伤寒论原文里,记载“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也就是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不化。
在现代临床上,小青龙汤常用来治疗咽痒咳嗽、咳喘病症。比如慢性咽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的,以及因为外感风寒导致的咳嗽咳喘不利,或者胸闷、咽喉异物阻塞感、咳痰稀白的,都非常适合使用小青龙汤。
那小青龙汤何以有如此功效呢?先来看看他的基本配方:
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麻黄方中麻黄祛寒平喘,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本汤病机中内因之“水气”,实即痰饮之演化。“脾为生痰之源”,痰的生成则是因为脾失健运,饮水不能被脾胃运化成精微,反而变成了痰浊。而干姜、半夏、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
干姜、半夏、细辛均为温热之药,为避免药性过偏,容易上火,配以白芍,调和营卫,中和药性。而麻黄、桂枝药性发散,配以五味子敛肺止咳,防止肺气耗散太过。最后用甘草调合诸药。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小青龙汤虽是1800年前的方剂,但现代生活中,仍然有诸多临床应用。
现代临床案例分析
陈某, 男, 63岁, 受凉咳喘3个月, 在当地医院治疗, 诊断为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治疗效果不显。
症状:咳嗽痰多清稀色白,晨起吐痰盈杯盈碗, 气喘胸闷, 不能平卧, 入夜尤甚, 面色黧黑, 面目及双下肢浮肿。口渴不欲饮, 大便2~ 3日1次,小便量少, 纳差神疲, 舌淡苔白滑, 脉弦滑。辨为寒饮内伏, 上扰于肺, 支饮咳喘。
治疗方案:治以疏风宣肺散寒, 温化里饮,止咳平喘。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10g, 桂枝10g, 炮姜12g, 细辛10g, 半夏12g, 五味子10g, 白芍20g, 苏子15g, 炒菜菔子15g, 白芥子15g, 旋覆花10g(包煎), 甘草10g。水煎500mL, 每次服100mL, 1日3次。
效果:服5剂后咳喘减轻, 已能平卧, 尚有少量清稀痰涎, 尿量增多, 水肿消失。继用小青龙汤合理中汤, 服5剂调理善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人体水液的运行与肺脾肾及三焦有关,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三焦气化不利, 则脉道壅闭、水饮停积、不得宣发, 聚成痰饮。饮为阴邪, 易伤阳气, 并随气机升降, 无处不到, 凡五脏皆能致之。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枝、细辛、白芍、半夏、干姜、五味子、甘草辛甘化阳, 发散在表之寒气,温散在里之寒饮; 五味子、白芍、甘草酸甘合化, 敛阴制阳,以防它药之辛燥。全方一散一收, 一升一降, 阴阳调和, 使寒气去而里饮散, 咳喘诸症除。
临床运用时需注意: 病机为表寒外束, 水饮内停。主证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干呕、咳嗽、喘息、不得卧、痰稀白、吐涎沫, 舌苔薄白或白滑, 脉弦或弦滑。辨证要点咳逆、脉弦、苔白滑。应用尚需随证加减。咳嗽痰多合三子养亲汤以涤痰, 痰湿重合二陈汤以燥湿化痰和中, 喘累甚者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加旋覆花以降肺气。
旋覆花但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子相对比较辛辣刺激,个别患者服用的过程中会有恶心反胃,有头晕症状,甚至出现呕吐痰涎的反应,这也是药方服用之后阳气发散,正气驱邪的自然反应。而且运用本方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文中药方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喜抓药的,也可以选用小青龙颗粒替代。
参考文献
[1] 李耀宗, 李跃琴, 刁本恕, 小青龙汤临床应用举隅[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1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