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阿司匹林哮喘”
说起哮喘,人们多对“过敏性哮喘”这个名字十分耳熟,那您听说过“阿司匹林哮喘”吗?阿司匹林可是一种常用药物,以前多被作为解热镇痛药,现在因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被许多老人长期服用。那阿司匹林哮喘就是对阿司匹林过敏导致的吗?
无论既往是否有哮喘病史,当口服阿司匹林后数分钟内或数小时内出现哮喘发作,称阿司匹林哮喘。其发生机制为:此类药抑制环氧酶,使PG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引起支气管收缩的白三烯增多而诱发哮喘。病人服药五分钟到两个小时或稍长时间引起剧烈哮喘,常伴有紫绀,眼结膜充血,大汗淋漓,不能平卧,烦躁不安,或打喷嚏、流清涕、出荨麻疹,个别病人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甚至休克、死亡。
主要诱发药物为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扑热息痛、氨基比林、安乃近、安替比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芬必得、保泰松、氟灭酸、炎痛喜康等。
根据服用阿司匹林与哮喘发作的关系,可将阿司匹林哮喘分为3型:
(1)启动型:病人既往无哮喘病史,服用阿司匹林是引起第一次哮喘发作的直接诱因,而且哮喘一旦发生,在不服用解热镇痛药时也常有哮喘发作。
(2)哮喘基础型:病人在因服阿司匹林引起哮喘前,已有数月到数年的哮喘病史。在原有哮喘的基础上,出现了在服用解热镇痛药后的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引起剧烈的哮喘发作。
(3)鼻炎基础型:有些病人虽无哮喘病史,但却患有过敏性鼻炎,可在此基础上发生阿司匹林哮喘。据统计,约40%左右的阿司匹林哮喘病人有鼻部病变,其中约有50%左右的病人因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形成鼻息肉,约80%左右的病人有鼻窦炎。对于支气管哮喘、鼻息肉和阿司匹林敏感合并存在者,称为“阿司匹林哮喘三联征”。
应用计分法可作为诊断阿司匹林哮喘的参考,即:服解热镇痛药引起哮喘发作的,每发作1次记2分;有鼻息肉记2分;鼻窦相提示有粘膜增厚伴有积液或息肉状增生的记2分。如果累计积分超过6分即可诊断为阿司匹林哮喘;在4-6分之间作为可疑病例。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机理是相当复杂的,过去认为这是因为病人对阿司匹林过敏所致,但在阿司匹林哮喘时血清IgE并不升高,抗原皮试阴性,因此过敏机理已被否定。比较公认的学说是阿司匹林等药物通过抑制气道环氧酶途径,使前列腺素E的合成减少,而前列腺素E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结果使合成前列腺素E的原料花生四烯酸在脂氧合酶的作用下生成过多的白细胞三烯D4、C4、E4、F4。由于白细胞三烯类(尤其是D4)具有很强的支气管收缩效应,从而引发哮喘,这也是阿司匹林类药物诱发哮喘往往来势凶猛、发作剧烈的原因之一。
阿司匹林哮喘的临床诊断大多根据服用阿司匹林等环氧酶抑制剂后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史,但单纯依赖病史资料可能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成人哮喘阿司匹林激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病史资料组发病率近9%;无病史但具有慢性鼻炎、鼻息肉及长期糖皮质激素依赖性哮喘组的发病率为30%;具备病史资料组达60%-85%。后者部分病人激发试验呈阴性反应,推测可能存在阿司匹林高阈值反应性。总之,为了临床进一步明确诊断,宜作诊断性激发试验。
为了解我国阿司匹林哮喘(AIA)的流行情况、诱发原因及诊治特点,有学者通过对近10年发表在国内的30篇AIA相关文献中的共36例AI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我国AIA的诱发药物主要为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丁苯丙酸(芬必得、布洛芬),诱发AIA的情况少见的药物为醋氨酚(扑热息痛、百服宁、泰诺)、甲氧萘丙酸(萘普生)、双氯芬酸。部分合并有鼻部疾病,占已明确是否患有鼻部疾病的28.6%(8/28)。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尤以40岁以上多见(72.2%,26/36),女性病例(17例,47.22%)与男性病例(19例,52.78%)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A发作间隔时间以60 min以内居多(71.4%,20/28),>120 min的为28.6%(8/28)。主要给药途径为口服(83.3%,30/36),药物给药途径及方式与AIA间隔时间无明显关联。我国AIA发病主要原因为患者对非处方非甾体类抗炎药认识不足,随意使用增加了AIA的发生。预防AIA发生最重要的就是慎重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临床使用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时应至少在60 min内密切关注病人呼吸变化的症状及体征,一旦发现AIA发生,应及时处理,防止其进一步恶化成致死型A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