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航拍 -雾霾与蓝天分界线,雾霾怎么形成和防护?

文 / 褡裢雅皮具
2017-07-04 17:38

1月2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预计,2日8时至3日8时,北京东南部、天津、河北东部和中南部、河南大部、山东大部、山西中南部、陕西关中、安徽中北部、江苏西部、湖北中部、湖南北部、辽宁中部等地有中度霾,其中,天津、河北中南部、山西中南部、河南大部、山东西部和北部、陕西关中、安徽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图为1月2日,航拍的山东省是、聊城市茌平县贾寨镇

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它们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时候侵入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疾病,诸如、、、鼻炎、等炎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及损伤。 易诱发,时,湿度大,人体无法排汗,诱发心脏病的几率会越来越高。 诱发呼吸道疾病,雾霾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这些包括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颗粒物一旦进入呼吸道并粘着在肺泡上,轻则会造成鼻炎等鼻腔疾病外,重则会造成肺部硬化,甚至还有可能造成肺癌。

防雾霾的话内御外防才好,以下方法可以参考一下! 雾霾天气防护八大方法: 一、避免雾天晨练。 晨练时人体需要的氧气量增加,随着呼吸的加深,雾中的有害物质会被吸入呼吸道,从而危害健康。可以改在太阳出来后再晨练。也可以改为室内锻炼。从太阳出来的时间推算,冬天室外锻炼比较好的时间段是上午9时。 二、尽量减少外出。 当遇到浓雾天气,要尽量减少外出。如果不得不出门时,最好戴上口罩。戴口罩对于的人来说更重要,口罩可以防止一些尘螨等过敏源进入鼻腔,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三、患者坚持服药。 呼吸病患者和患者在雾天更要坚持按时服药,以免发病;并加强自我监察,注意身体的感受和反应,若有不适,及时就医。 四、多喝、桐参茶、桐桔梗颗粒和桐桔梗汤。 桐参,又名“桐桔梗”,药食两用,在历代药物学巨著(草本)中均有多处记载,一般作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保健食用,比如治疗、肺癌、咽喉肿瘤、咳嗽、哮喘、感冒及多种炎症等。经现代科技攻关后,防治雾霾危害和清除有毒的PM2.5入肺颗粒物功效显著,清肺洗肺效果明显。该药茶方源为古汉方“桔梗汤”,在中有记载,又称“六味清肺散”,高浓度产品可以治疗,雾霾危害还远远达不到尘肺的严重程度,所以对桐参茶来说,清除PM2.5和清除雾霾遗留给肺部的“阴影”轻而易举,可谓“小菜一碟”。“桐参茶、、桐桔梗颗粒”完美的继承了我国几千年的中医药精髓,并进行了再创新,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让古老的中医药在新时代发挥出了新价值。 这些药茶可以防治雾天吸入污浊空气引起的咽部瘙痒,有润肺的良好功效。尤其是午后喝效果更好。因为清晨的雾气最浓,中午差不多就散去,人在上午吸入的灰尘杂质比较多,午后喝就能及时清肺。 五、注意调节情绪。 、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在这种天气里会感觉心情异常沉重,,,这类人群在雾天要注意情绪调节。可以在家看看喜剧类电视剧或听听相声等,要让自己高兴起来。 六、别把窗子关得太严。 家里会有厨房油烟污染、家具添加剂污染等,如不通风换气,污浊的室内空气同样会危害健康。可以选择中午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短时间开窗换气。 七、尽量远离马路。 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进入市区这些时间段,污染物浓度最高。 八、补钙、补维D,多吃豆腐、雪梨。 鱼和豆腐都是人们日常喜欢的食物,鱼是“密集型”营养物,豆腐食药兼备,益气、补虚,钙含量也相当高。鱼中丰富的维生素D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可将人体对钙的吸收率提高20多倍。雪梨炖百合能够达到润肺抗病毒的效果,雾天可以多食。

雾霾 霾,也称灰霾(烟霞)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大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雾和云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浓度分布不均匀,而且雾滴的尺度比较大,从几微米到10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0-20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飘浮的雾滴。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雾霾怎么形成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