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七年之痒
这是朋友圈的第9年了。
有人说婚姻会有七年之痒,其实社交也是。
这几年,越来越多人在朋友圈消失了……
点开头像,三天可见,或者一条横线。
倒也不是被删了拉黑了,而是因为他们把动态删干净了。
脱离了朋友圈,想见的人也未必会变生疏。
更生动鲜活的,还是面对面聊天。
最近天气升温,也约了几个有意思的朋友喝酒。
提到很多的一个词,还是「见面」。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隔着微信互相观望对方的生活。
“你今天去了海边,吃了不错的披萨。”
“你刚收到的那几本新书,我也有看。”
但终究是没有灵魂的接触,越来越像点头之交了。
见面之后,几杯酒下肚我们会聊感情。
他说,也会担心不被爱,或者说被真爱锁定的概率越来越小。
或者说没有那么纯粹了,捆绑了利益,精打细算权衡利弊那种。
也会聊生活。
我说这个季节的青岛会越来越好看,抽时间也会去趟三亚。
还和他讨论酒吧播放的这首歌,是萨帝的《裸体之舞》。
我们都喜欢这个关于古希腊的典故,在某个特定的节日,年轻人赤裸着身体翩翩起舞。
我们都哈哈大笑,这样的见面,觉得比打多久的视频电话还过瘾。

现在的人,好像倾诉欲越来越低了。
有人是觉得每天过着相同的生活,好像没什么值得发的。
有人是因为敏感,哪怕是发朋友圈也觉得有包袱,索性不发。
大家越来越不敢分享,不敢发朋友圈了。
有同事在朋友圈晒了张猫咪的照片,特有爱。
就这样一张温馨的照片,也能触到某些人的神经。
“小时候长得可爱,大了指定会丑。”
“我有鼻炎,最烦这种有毛的动物了。”
一句话就可以让人扫兴,彻底没了分享的欲望。
你喜欢的东西,你在意的人,他们可以轻易就诋毁。
你分享的生活,你的小确幸,在他们眼里不值一提。
为什么不敢在社交圈表达自己了?
恰恰是因为有些人,总把没礼貌当成耿直。
他们敢在社交圈表达偏见,传播恶意了。
我们慢慢的会因为某些话,而不敢轻易表达情绪和想法。
发的朋友圈都会默默删掉,设置为私人。
后来连开心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别人发现。
《超脱》是部值得回味的电影。
里面有个胖女孩,总是被同学歧视,辱骂。
她很有绘画天赋,最终却因为这些谩骂选择了自杀。
或许人与人之间,真的不存在感同身受吧。
现在的人太依赖手机了。
认识一个人通过手机,见面也是隔着屏幕;
想去一个地方也不出门了,搜搜图片就当来过。
有个数据显示:一个人能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极限是3小时。
除去睡觉的8小时,我们每天有13个小时与手机捆绑在一起。
真正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机会,我们却流失指缝。
能够让生活有所转机的,是那些人生的美妙瞬间。
它可以带我们走出黑暗和阴霾。
让我们本来枯燥的每一天,都富有能量和意义。

认识一个旅行博主,朋友圈干净得如同一张白纸。
一年只发不到5条内容,几张很日常的照片。
了解她的人才知道,在她毫无波澜的社交背后,却是精彩绝伦的真实世界。
她自学了多门外语,还考了飞行执照、潜水证。
在北海道踩雪,在南非看斑马,在埃及夜游尼罗河。
她说,生活满满当当,偶尔会记录,但不会在朋友圈刷屏。
在看不到的地方,每个人都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个世界上除了发自内心的幸福,没什么是值得炫耀的。
如果一个人连朋友圈都懒得发了,一定是有比“晒”更重要的事做。
比如活在当下,和最爱的人在一起,热气腾腾。
去楼下最爱的粉店吃早餐,去给窗台上的盆栽浇水。
去看一部电影,去参加一张音乐会。
世上有太多的美好,是隔着屏幕感受不到的。
你想要的世界不在朋友圈,而是需要你真实去接触。
我希望在你的朋友圈之外,你的人生里也是灯火可亲,有梦可做。我相信,如果有一天你不怎么发朋友圈了,一定是有重要的人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