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七年之痒

文 / 末那大叔
2021-04-01 10:14

这是朋友圈的第9年了。

有人说婚姻会有七年之痒,其实社交也是。

这几年,越来越多人在朋友圈消失了……

点开头像,三天可见,或者一条横线。

倒也不是被删了拉黑了,而是因为他们把动态删干净了。

脱离了朋友圈,想见的人也未必会变生疏。

更生动鲜活的,还是面对面聊天。

最近天气升温,也约了几个有意思的朋友喝酒。

提到很多的一个词,还是「见面」。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隔着微信互相观望对方的生活。

“你今天去了海边,吃了不错的披萨。”

“你刚收到的那几本新书,我也有看。”

但终究是没有灵魂的接触,越来越像点头之交了。

见面之后,几杯酒下肚我们会聊感情。

他说,也会担心不被爱,或者说被真爱锁定的概率越来越小。

或者说没有那么纯粹了,捆绑了利益,精打细算权衡利弊那种。

也会聊生活。

我说这个季节的青岛会越来越好看,抽时间也会去趟三亚。

还和他讨论酒吧播放的这首歌,是萨帝的《裸体之舞》。

我们都喜欢这个关于古希腊的典故,在某个特定的节日,年轻人赤裸着身体翩翩起舞。

我们都哈哈大笑,这样的见面,觉得比打多久的视频电话还过瘾。

现在的人,好像倾诉欲越来越低了。

有人是觉得每天过着相同的生活,好像没什么值得发的。

有人是因为敏感,哪怕是发朋友圈也觉得有包袱,索性不发。

大家越来越不敢分享,不敢发朋友圈了。

有同事在朋友圈晒了张猫咪的照片,特有爱。

就这样一张温馨的照片,也能触到某些人的神经。

“小时候长得可爱,大了指定会丑。”

“我有鼻炎,最烦这种有毛的动物了。”

一句话就可以让人扫兴,彻底没了分享的欲望。

你喜欢的东西,你在意的人,他们可以轻易就诋毁。

你分享的生活,你的小确幸,在他们眼里不值一提。

为什么不敢在社交圈表达自己了?

恰恰是因为有些人,总把没礼貌当成耿直。

他们敢在社交圈表达偏见,传播恶意了。

我们慢慢的会因为某些话,而不敢轻易表达情绪和想法。

发的朋友圈都会默默删掉,设置为私人。

后来连开心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别人发现。

《超脱》是部值得回味的电影。

里面有个胖女孩,总是被同学歧视,辱骂。

她很有绘画天赋,最终却因为这些谩骂选择了自杀。

或许人与人之间,真的不存在感同身受吧。

现在的人太依赖手机了。

认识一个人通过手机,见面也是隔着屏幕;

想去一个地方也不出门了,搜搜图片就当来过。

有个数据显示:一个人能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极限是3小时。

除去睡觉的8小时,我们每天有13个小时与手机捆绑在一起。

真正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机会,我们却流失指缝。

能够让生活有所转机的,是那些人生的美妙瞬间。

它可以带我们走出黑暗和阴霾。

让我们本来枯燥的每一天,都富有能量和意义。

认识一个旅行博主,朋友圈干净得如同一张白纸。

一年只发不到5条内容,几张很日常的照片。

了解她的人才知道,在她毫无波澜的社交背后,却是精彩绝伦的真实世界。

她自学了多门外语,还考了飞行执照、潜水证。

在北海道踩雪,在南非看斑马,在埃及夜游尼罗河。

她说,生活满满当当,偶尔会记录,但不会在朋友圈刷屏。

在看不到的地方,每个人都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个世界上除了发自内心的幸福,没什么是值得炫耀的。

如果一个人连朋友圈都懒得发了,一定是有比“晒”更重要的事做。

比如活在当下,和最爱的人在一起,热气腾腾。

去楼下最爱的粉店吃早餐,去给窗台上的盆栽浇水。

去看一部电影,去参加一张音乐会。

世上有太多的美好,是隔着屏幕感受不到的。

你想要的世界不在朋友圈,而是需要你真实去接触。

我希望在你的朋友圈之外,你的人生里也是灯火可亲,有梦可做。我相信,如果有一天你不怎么发朋友圈了,一定是有重要的人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