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胃差?冬至进补好时机,2个食疗3个保健穴位要知道
冬至阴气盛极、阳气始萌,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慢慢变长。冬至进补是养生的大好时机,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增强抗病能力,为来年打好基础。那么,对孩子来说,该如何补肾保健呢?
孩子消化好、没生病的时候,食疗补肾是个不错的选择。推荐一款米糊、一碗汤。
01
黑米核桃糊
功效:健脾补肾,可作为日常保健,每周1-2次。
方法及材料:黑米50、核桃20、砂糖适量。黑米淘洗干净,浸泡1夜,沥水,加入核桃、水、砂糖适量,加入豆浆机或者破壁机中,打成糊即可。3岁以上可食用。蚕豆病可食用。2岁以下或者消化能力弱的少吃。
02
山药芡实羊肉汤
功效:健脾补肾,适合阳虚体质,如经常手足冰冷、神疲发力、大便稀烂、小便清长、夜尿多、遗尿。
方法及材料:羊肉1两、鲜山药1段(约30克)、芡实10克、红枣2颗。芡实先浸泡约1小时,羊肉洗净切小块,山药去皮洗净,切小块。羊肉焯水、冲去泡沫,放砂锅中加姜片、适量水煮沸,加入芡实红枣煮1小时左右后,加山药再煲半小时,加盐调味即可。3岁以上消化好、无病痛时吃。蚕豆病可以吃。
食疗虽好,不宜过多。平常调护要顺应天时,调整作息,提倡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也应该适当户外运动,晒晒太阳哦!
小宝宝和脾胃功能差的孩子,补肾气最好的方法就是小儿推拿。来学一学家庭保健推拿吧。
按揉关元穴
位置: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小儿自身4横指)。
功效:培补元气、调和气血。有强壮作用,可作为日常保健。
方法:顺时针按揉2-3分钟。
捏脊
位置:背部督脉,由腰骶部起沿脊柱两旁捏至大椎穴旁。
功效: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培补元气,具有强壮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之一。
方法:自下而上捏脊,5-6遍。最好在早上实施本法。
按揉涌泉穴
位置:脚底二、三趾缝与脚后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功效:滋阴补肾,引火归元,与上两穴同用,阴阳并补,免补阳太过引起内热。
方法:顺时针按揉3-5分钟。
# 妇孺国医堂(中医儿科)介绍
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就诊环境,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广大市民,10月1日,妇孺国医堂(中医儿科)以全新的面貌和大家见面啦!
妇孺国医堂(中医儿科)位于儿童医院急诊一楼,占地面积约322㎡,布局合理、宽敞整洁、温馨舒适。门诊划分3间诊室、4间治疗室、1间体质调养室内、候诊区、中药房等区域,实现诊疗、治疗、开药一体化服务。
为保证中医门诊的良好运行,医院积极引进人才,组建了合理的中医儿科人才梯队。目前,中医儿科有主任中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其中研究生2人。
开展业务:
► 小儿推拿:门急诊主要针对感染性急症,发热、呕吐、腹泻、咳喘等。
►针灸(针刺和艾灸):针刺针对面瘫、斜颈、难治性咳喘、鼻炎等;艾灸针对急性胃肠炎、咳喘等。
►拔罐:有闪罐、走罐、留罐、针罐、药罐;针对感冒、咳喘、落枕及一些孩子难喂药,用药罐来减少用药。
►药物熏蒸:可以带走的泡脚/澡粉,针对高热、外感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预防和多汗等。
►穴位贴:有止咳贴、肠胃贴、鼻炎贴、三九贴、三伏贴等。
►挑治放血:针对疳积、荨麻疹、高热难退等。
►体质辨识:体弱多病患儿的调理及治未病。
►芳香疗法:有香包、药枕等,针对预防流感、鼻炎、外感、防蚊虫等。
►耳穴压豆:针对鼻炎、遗尿等。
►刮痧:针对急性胃肠炎、暑湿感冒、高热等。
►中医透药及电热灸:针对孩子的常见呼吸道和消化系统疾病。
►冷疗:湿疹。
医生简介
李秀兰
硕士研究生,中医儿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委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儿科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少儿推拿传承发展共同体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擅长:2007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名医许华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十余年,注重中西结合、内外兼治,擅长儿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对小儿杂症有一定的经验。曾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手法,用于辅助治疗厌食、便秘、遗尿、消化不良、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病症,以及小儿日常推拿保健,取得满意疗效。曾主持或参与多项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顺利结题并发表多篇专业论文。
医生简介
温蝶梅
硕士研究生,201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国医大师禤国维、皮肤专家黄咏菁、青年名中医欧阳卫权。
擅长:中医辩证施治、体质调理,特别是体虚调理(如反复咳嗽、消化不良、小儿多汗、过敏体质调理),各年龄阶段的皮肤调理(如婴儿湿疹、荨麻疹、传染性软疣、寻常疣、水痘、带状疱疹、血管瘤、鲜红斑痣、青春期痤疮等),运用内服外治等综合手段。
医生简介
刘娜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师承石学敏院士、杨兆钢教授等多位国家级名老中医。
擅长:用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多种小儿常见疾病及常见皮肤病等。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消化不良、便秘、慢性腹泻、湿疹、荨麻疹、血管瘤、小儿肌性斜颈、落枕、颈椎病、面瘫、小儿遗尿、假性近视、体质虚弱儿调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