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贝经常鼻塞不通气,什么原因呢,如何缓解一下症状呢?

文 / 黄圆媛医师育儿
2019-05-07 09:27

我是黄圆媛医生,专注于儿童营养和儿童保健领域。希望多和大家交流分享相关知识。 想要了解儿童呼吸道/过敏/腺样体扁桃体肥大的专业资讯,关注我的头条号:黄圆媛医师育儿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导致宝贝鼻塞的原因:其实从正常的生理解剖来看,小宝宝本身的呼吸通道,比如说像鼻孔、鼻腔都是比较狭窄的,稍有分泌物或粘膜肿胀就容易堵塞。所以如果家长们足够细心的话,应该会注意到,半岁之内的宝宝时常有鼻音、鼻塞的症状。这种是属于正常的。

有的时候这个鼻塞,它是部分鼻塞,有的时候两个鼻孔交替性堵,有的时候根本就不通气。现在大多数儿童发病的原因很多都是因为先天性后鼻孔闭锁,或者有腺样体肥大。还有就是鼻甲水肿、鼻甲肥大症等,这种类似的疾病多数是因为伴随鼻腔外侧的这种组织水肿、肥厚之后直接就堵住了鼻腔。多数感冒的症状也伴随着鼻子不通气、长期慢性鼻炎的,有的家长、孩子都有鼻炎,家里一大一小,全都不通气,鼻子囔囔的很难受,小一点的孩子不会表达,直接哭闹,吃奶的时候更加明显,哭个不停,更常见的就是还会影响到睡眠,很多家长都头大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鼻塞症状,就是这么难缠。

实际上我们一般是不建议家长给宝宝吃一些复方感冒制剂,因为其中的毒副作用是很大的,其中的伪麻黄碱即使是能够收缩鼻甲,缓解了鼻塞的症状,但是也还会引起鼻甲肥大,家长们即使感觉当下症状缓解了,以为就没事了,殊不知这样还会引起鼻甲肥大,导致症状反复。而且伪麻黄碱还会抑制鼻腔纤毛的活性,不利于病情恢复。比如常见的有:康泰克、白加黑、氨酚曲麻片、泰诺 双扑伪麻片等。反复感冒或者炎症刺激后更是直接导致鼻炎或者腺样体肥大,这样是得不偿失的。

由感冒引发的鼻塞非常多见,孩子年纪小,体温调节中枢十分的不完善,鼻腔结构也十分脆弱,鼻粘膜特别敏感,呼吸系统抵抗外邪的能力非常差,很容易感冒,再来就是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外面环境不好,很少带孩子出门,孩子的鼻粘膜对外界非常的敏感,稍微一吹风,鼻黏膜就发生急性水肿,引起鼻塞,孩子小一点鼻塞明显,又不会调节用嘴呼吸,所以症状会表现很严重。还有一种就是由于鼻窦炎引起的鼻塞,宝宝反复感冒,炎症反复发作,鼻腔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窦口阻塞引起鼻窦炎。除了有鼻塞、流脓鼻涕、张口呼吸等这些鼻部症状外,还可能会有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烦躁不安等症状。

我们的鼻粘膜每天都会有正常量的分泌物,由于宝宝不会擤鼻涕,妈妈没不及时给宝宝清除鼻腔里边的分泌物,会使分泌物积存在鼻道,时间久了,积聚的分泌物会干燥变硬而形成鼻痂,这种鼻痂粘附于鼻腔外口或深处,阻塞狭窄的鼻道。进而导致小宝宝鼻塞不通气。

另外,由于两三岁的宝宝好奇心强,有时玩一些小石头、小瓶盖等小玩具,爱把这些小东西往鼻子里边塞;有时会边吃瓜子、花生米等,还会不小心放进鼻腔里面,宝宝的鼻腔小,这些东西强行塞进去,自己就取不出来,也不敢对爸妈说,过后又忘记了,异物便留在鼻腔内,这种情况下造成的鼻塞需要家长看一下鼻腔情况。有的宝宝患有鼻前庭湿疹,因刺痒,平时就喜欢用手抠或者就用塞东西摩擦来缓解瘙痒,他们有时候会有一侧鼻腔堵塞,通气不畅;若继发感染,黏液逐渐变为脓性;如果异物停留过久,可使鼻黏膜糜烂,长出肉芽,流出血性鼻涕,发出臭味。

最后要谈到的一种导致鼻塞的原因非常多见,这种过敏性鼻炎分为季节性和常年性两种,常年性的过敏性鼻炎,一年到头都可发病,多由真菌、尘螨、昆虫的分泌物、动物皮毛等引起,很多家长不认识疾病的特征,会认为孩子一年到头感冒,其实并不是。这种情况下的鼻塞主要表现就是鼻塞明显,喷嚏多,常流清鼻涕。

导致鼻塞的原因给大家分析了这么多,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尽量避免导致发病的诱因,能减少患病次数,缓解症状。

鼻塞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风寒性质的鼻塞,一种是风热性质的鼻塞。

像风寒性质的这种鼻塞,表现为鼻塞的声音很重,频繁打喷嚏,流清鼻涕。有的可以伴随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

风热性质的鼻塞症状表现为鼻塞症状较重,流黏稠黄色鼻涕,鼻子很痒,鼻孔出气很热。反复打喷嚏。也可能会伴有发热,头痛,怕风,口渴,嗓子痛,咳嗽有痰黄。通常看孩子舌苔会发现舌质红,舌苔薄黄。这种寒热的鉴别寒主要在是否有嗓子痛,有痛的感觉得话就要清热。

我们家长可以学着使用一些小儿推拿的方法来为孩子操作缓解症状。可以操作的部位有:黄蜂入洞、揉迎香、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清肺经。风热者加推脊、揉大椎;风寒者,加推三关、拿风池。当然不会这些操作的也可以搜索无痕刮痧课程:无痕刮痧百病消,自己在家就可以给小宝宝刮刮按按!网络上还有一篇文章是《如何爱上无痕刮痧呢》,大家可以搜索读一读。

下面是我即将出版的新书《谁动了我的小鼻子》,在我的微博有最新的众筹消息,希望能帮到家长们。

《谁动了我的小鼻子》书籍首页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我微博“黄圆媛医师”并阅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