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大刘玉梅:治鼻炎的药物还会导致鼻炎吗?

文 / 首大眼耳鼻喉医院
2019-03-23 17:36

因为鼻塞、呼吸不畅非常痛苦,因为怕麻烦就没有去医院,很多人会自行到药店买药。用上以后立马鼻塞消失了,鼻子马上通气了。开始还挺管用,后来似乎药物也没那么有效了,药效维持的时间越来越短,使用药物的次数就越来越多,由于擅自使用减充血就导致了药物性鼻炎。

【治鼻炎的药物还会导致鼻炎吗?】

鼻炎是一种常见病,患者表现为以鼻塞为主的鼻黏膜的炎症性疾病,鼻炎分很多种,而因全身或局部使用药物引起鼻塞症状的这类鼻炎,称为药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drug induced rhinitis)。尤以局部不合理使用滴鼻剂最为常见,亦称为“中毒性鼻炎”(toxic rhinitis)。经常是患者不经专科医生检查诊治,自行购药治疗,以致滥用滴鼻药造成药物性鼻炎。

病因

全身用药引起鼻塞的药物主要有:

1、抗高血压药物:如α肾上腺素阻滞剂;

2、抗交感神经药物;

3、抗乙酰胆碱酯酶药物:如新斯的明、硫酸甲基噻嗪、羟苯乙胺等可引起鼻黏膜干燥;

4、避孕药物或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引起鼻塞。

局部用药主要是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减充血剂可分为两类:交感胺类和咪唑啉类。交感胺类刺激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刺激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作用强,而刺激β受体引起血管舒张作用/7/药物对β受体的刺激时间比对α受体刺激时间长,故血管收缩作用停止后血管舒张作用仍起效一段时间,患者出现“反跳性鼻堵”(rebound congestion)。长期使用咪唑啉类药物则由于负反馈机制导致突触前合成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停药后出现反跳性鼻堵,有朋友从网上海淘的日本鼻炎神药就包含着此类成分。长期使用减充血剂还可导致α受体快速耐受,需要加大剂量才可达到同样减充血效果。

病理

使用血管收缩剂后鼻黏膜小动脉立即收缩,如长期使用,血管长期收缩可导致缺氧,引起反应性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鼻黏膜上皮纤毛功能障碍,甚至脱落。黏膜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水肿,日久可有淋巴细胞浸润。上述病理改变可于停药后逐渐恢复。镜下可见鼻腔黏膜纤毛脱落,排列紊乱。上皮下层毛细血管增生,血管扩张,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长期使用减充血剂,药物疗效越来越差,鼻腔通畅时间越来越短,鼻堵症状越来越重。患者常自行增加滴药次数,从而发生恶性循环,称之为多用减效现象。一般认为连续用药超过一周症状就会明显出现。表现为双侧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腔分泌物增加,并由清涕转为脓涕。常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肥厚,桑椹样变。触之有实质感。对麻黄碱的收缩反应性明显降低。鼻道狭窄,有大量分泌物。婴幼儿使用萘甲唑林(滴鼻净)可引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昏迷不醒甚至呼吸困难等中毒现象。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与肥厚性鼻炎相似。要仔细询问全身及局部用药史及使用时间。

治疗

确诊后逐渐停用血管收缩剂,可使用深海海水洗鼻液、生理盐水等洗鼻治疗。

局部用皮质类固醇鼻喷剂:如布地奈德等。

其它治疗包括口服激素、抗组胺药和肥大细胞稳定剂等。

手术不作为首选,但如果经过上述药物治疗无效,或者伴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的患者,可考虑术治疗,手术包括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或者下鼻甲黏膜下局部射频消融手术,手术是在黏膜下操作,能较好的保护鼻腔黏膜功能,对鼻甲功能影响不大。

预防

出现鼻塞等鼻部症状应该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将鼻窦炎、鼻息肉、甚至鼻腔、鼻窦肿瘤误认为是鼻炎而进行不合理的治疗,造成病情延误悔之晚矣。

尽量少用或不用鼻腔血管收缩剂。如必须使用,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周。

有些滴鼻的中成药也含有此类减充血剂的成分,使用时一定药慎重。

海淘滴鼻药一定要慎重,其实国外的很多药物在国内都能购买到,不要迷信国外的药物。而且有些海淘的药物甚至没有英文说明,也不知道药物的成分,购买时没有医生指导用药,很多情况这些滴鼻药里都含有减充血剂,是不能长期使用的。

幼儿、新生儿应慎用减充血剂类药物。用药期内大量服用维生素C。

温馨提示: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专家介绍

刘玉梅 副主任医师,北京首大眼耳鼻喉医院特需专家,从事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30余年,曾在解放军总医院进修学习,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数十篇,熟练掌握耳鼻咽喉疑难病症的诊治及微创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