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彻底甩开颈椎病!

文 / 国医在线
2017-07-30 21:05

现在的生活中,“低头”似乎成为了生活中最常见的姿势:学生埋头苦读,白领伏案工作,就连休息时也是低头刷手机或Pad。当“低头”成为生活的常态时,颈椎病的高发病率和年轻化就一点都不奇怪了。颈椎是脆弱的,颈椎病是痛苦且难治的。但不要灰心,在张吉教授的神奇针药并用治疗后,颈椎病也可被甩的远远的。一起去看看张吉教授是怎么说的吧!

针药并用,彻底甩开颈椎病!

颈椎病属于中医“痹病”的范畴,其部分症状与“项强”“头痛”“眩晕”“颈筋急”等病症相应。本病的发生与长期低头、姿势不正,或感受风寒湿邪,或外伤,或年老肝肾不足,气血两亏,筋骨、筋脉失养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治疗应从痹病论治,以益气活血补肾为大法,根据不同的病因,辅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或温经理气、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或强筋壮骨、补肾壮阳等法。

张吉教授经验总结

1. 辨证分型

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6型:

①经输不利,督阳不行:反复落枕,早期可有头痛,以后头痛为主,逐渐出现颈项疼痛加重,颈项、背疼痛不敢触碰,触压时疼痛加重,甚则颈项板直僵硬,脖子发僵,有时胸痛,上肢麻木、无力,脉浮缓,舌苔薄白或白腻。相当于颈型颈椎病。

②风寒痹阻,寒凝气滞:疼痛为本型的主要症状,头痛以后头痛或偏头痛为多;颈项疼痛,上肢疼痛可为灼热痛,酸痛,甚者有剧烈疼痛,痛有定处,坐卧不安,日夜不眠,将头和手向墙壁撞击,咳嗽、打喷嚏、大便均可使疼痛加重。麻木也较常见,多出现于手指、前臂部,也有出现于头颈部、上臂、前臂部,其麻木程度也不一样。四肢发凉,脉沉细涩,舌质暗。相当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③邪滞络阻,气滞血瘀:头眩晕为常见症状,发作时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天旋地转,严重时可出现晕厥,眩晕可有方向性,向一侧转头则易发作。可伴耳鸣耳聋,或眼球颤动、复视,

在严重眩晕时可突然出现四肢麻木,软弱无力而跌倒,但神志清楚。头痛也是常见症状,多呈现阵发性,突然发作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或1~2 ,同时可有恶心呕吐、气短心慌等症状,或有枕部疼痛,记忆力下降。眼部症状也很明显,如视力减退,眼内闪光、暗点,视野缺如,甚至失明。脉弦细或细涩,舌质暗,有瘀斑、瘀点。相当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④肝肾不足,阴阳失调:头晕,头痛,偏头痛,头沉重发胀,面部炽热;颈项酸软无力,疼痛不舒;腰酸膝软,抬举无力,活动牵强;耳鸣耳聋重听,或有阴虚盗汗,手心手指发红灼热;眼睛发胀,怕光流泪,视物不清;甚者肌肉动,步履蹒跚,甚至瘫痪,大小便不利。脉沉细数,舌体瘦小,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相当于交感型颈椎病。

⑤肝肾阴虚,损害督髓:下肢麻木,或双侧或单侧,并有发冷,疼痛,步态不稳,无力,头重脚轻,如同踩棉花感。肌肉颤动,发抖,两腿发软,行路困难,容易摔倒,甚者瘫痪,卧床不起,肌肉逐渐出现萎缩,以骨间肌、鱼际肌为著,甚则出现痿病。脉沉弦或沉迟,舌质暗。相当于脊髓型颈椎病。

⑥湿聚血瘀,痰浊交阻:头项、巅顶疼痛,肩背肢体疼痛,固定不移;头昏,眩晕,昏冒,转动颈部头晕加重,甚则神昏摔倒;心悸,胃脘胀闷,恶心呕吐,咳喘,胸闷,胁胀,耳鸣耳聋,视物不清,脉弦滑或细涩,舌体胖,舌质暗,黄苔或黄腻苔。常见于混合型颈椎病。

2.治疗特点

①针灸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随证(症)循经远端配穴。

主要取穴为相应病变部位夹脊穴、哑门、风池、天柱、大椎、阿是穴。辨证配穴为风寒痹阻加风府、曲池、外关等祛风通络;寒湿阻络配曲池、足三里、阴陵泉等除湿活络;劳伤瘀阻加膈俞、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列缺、后溪等活血化瘀;肝肾亏虚加肾俞、肝俞、太溪、太冲等补益肝肾;肝阳上亢配太冲、太溪、风池、印堂、四神聪等平肝潜阳;清阳不升加水沟、内关、百会、太阳等升阳益脑。在针刺颈部夹脊穴时,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取效的关键在于行提插捻转手法来诱导经气传感。

对于不同病症可配合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使用电针可增强止痛效果,病久体寒者可加灸法协同增效,久病入络者可刺络拔罐活血祛瘀。需了解的是,运用针刺治疗颈椎病,在临床中以颈型、神经根型疗效为最佳,交感型、椎动脉型次之,脊髓型较差。

②中药治疗:主要是从“痹”论治颈椎病,治行痹以散风为主,佐以祛寒利湿,加补血之剂,以和血息风。治痛痹以散寒为主,佐以疏风燥湿,加辛温热药,以散寒止痛。治着痹以利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加补土之药,以健脾化湿。如肝肾亏虚者用熟地黄、牛膝、鹿茸、巴戟天、杜仲、续断、枸杞子、山茱萸等补益肝肾。如脾胃虚弱者用白术、山药、茯苓等健脾和胃。如气血亏虚者用当归、黄芪、党参等补气养血。如气滞血瘀者用川芎、赤芍、红花、丹参、郁金、三七等活血化瘀。如湿着肿痛者用独活、羌活、威灵仙、秦艽、木瓜、薏苡仁、五加皮、地龙、天麻、细辛、防风、苍术、淫羊藿、狗脊等祛风除湿。如寒凝气滞者用附子、肉桂、川乌、桂枝、枳实、木香温经理气。如筋骨不利者用鸡血藤、络石藤、桑枝、海风藤、青风藤等舒筋活络。

验案精选

葛某,男,43岁,技术员。2008年12月30日初诊。

主诉:颈痛伴左上肢麻木不适1个月,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僵痛伴左上肢麻木不适,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颈椎病,口服中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刻下症:颈部僵痛,伴左上肢麻木不适,麻木放射至手指,颈部活动及劳累时出现电窜样疼痛、麻木,左手握力减弱,持物易坠。头晕,头沉,背部有重物压迫感。寐佳,纳可,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弱。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结核、乙肝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输血史。

中医诊断:颈痛、眩晕。证属气血两虚夹瘀型。

西医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椎动脉型)。

治法:益气活血,疏经通络。

处方:

①方药:葛根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葛根12g,桂枝10g,杭白芍12g,炙黄芪15g,炙甘草6g,片姜黄12g,青风藤12g,海风藤12g,络石藤12g,丹参15g,当归12g,川芎12g,香附12g,郁金12g,党参15g,枳壳12g。7剂。

②针刺:大椎,颈部相应夹脊穴,巨骨,风池,百会,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听宫,后溪,膈俞,合谷,太冲。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分钟,其间行针2次,隔日治疗1 次。

二诊:2009 年1月20日。自诉头晕减轻,手麻大减,假期出外聚会熬夜,自觉困倦,乏力,耳鸣,胸闷。舌淡苔白,脉沉细。针刺:前方加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耳门,听会。方药:前方加炒杜仲12g,川牛膝12g,川续断12g,穿山龙12g,枸杞子10g,黄精10g。

三诊:2009 年2月19日。前方治疗1个月,面色转华,精神好转,体壮,舌淡苔白,脉沉弦。针药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全部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

理:本病案患者属技术人员,由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致椎间盘及颈项肉筋骨发生病变。劳累日久耗伤气血,使得筋骨失养,经脉痹阻。

药/穴:张吉在此方中取中药葛根、炙黄芪益气升阳;片姜黄、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穿山龙祛风通络;丹参、当归、川芎、香附、郁金、党参、枳壳、杭白芍行气活血;炙甘草调和诸药;又以炒杜仲、川牛膝、川续断、枸杞子、黄精补肾益阴。全方配伍,既可温养气血以扶正,又可散邪风、通血脉以祛除邪气。针刺诸阳之会大椎,激发各阳经经气,通经活络。八脉交会穴后溪,通调督脉,活络止痛。加风池、百会祛风醒脑,升阳止痛。又以局部颈部相应夹脊穴、肩髃、肩髎、巨骨、听宫、听会疏经止痛。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膈俞、合谷、太冲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补益气血,益肝壮肾。

术:在针刺颈部夹脊穴时,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取效的关键在于行提插捻转手法来诱导经气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