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喜换:一个针灸大夫,怎么就把自己的落枕治成了颈椎病?

文 / 中国医药报健康
2021-06-10 18:29

01

不到位的治疗,疑难病的开端

阎老师讲到了一个案例,值得所有人深思。

这位患者本身就是个中医临床的针灸大夫,自己有着相当的临床经验和丰富按摩、理疗的资源。但她却在几年前一次偶然的落枕后,由于一次次不到位、不准确的治疗和处理,每次都是暂时缓解了疼痛,却难以从根本解决问题,最终发展为了严重的肩背疲劳,反复落枕,手指、上臂、肩部、肩胛骨等多处疼痛和麻木,痛苦不堪,饱受折磨。

阎老师通过问诊和查体还原发病现场,清晰地分析了这个患者的一系列症状的发生机制:最初的落枕,只是由于睡觉姿势影响了局部的血液循环,造成左侧颈部肌肉功能失调,但由于患者仅仅做了按摩来缓解症状,只解决了浅层的肌肉而未触及到稳定肌,也就是斜角肌,因此就留下了隐患。

此外,后期反复多次的按揉局部肌肉,不仅加大了局部肌肉的收缩力,更逼迫着协助稳定的斜角肌也不断随之提高张力,因此劳损进一步加重,出现结构代偿,而身体一旦开始代偿,失衡的运动体系就会造成更多相关结构的损伤,最终造成疑难病的形成。

虽然阎老师也治好了这个病人,但她却在这个病例结尾处讲到,患者多年以来形成的侧弯及增生这些结构异常是不能改变的,她能做的是改善其目前的症状,解除患者疼痛麻木,使她恢复正常生活。

令人不禁感慨,如果这位医生在最初就能够认识到问题所在,通过轻巧的手法搞定斜角肌,或许就会是另一个故事了。

02

斜角肌损伤,会怎样?

阎老师说,斜角肌损伤是颈部最常见的筋骨病之一,也是许多颈椎病的罪魁祸首。

不熟悉解剖的人可能要问了,斜角肌在哪儿啊?它和颈椎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啊?

斜角肌位于颈部的两侧,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左右共6束,“就像固定帆船桅杆的绳索一样,固定着颈椎”,对于颈椎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它的周围还伴行着锁骨上动静脉、臂丛神经等众多神经血管。

因此一旦某一束出现了问题,颈椎的平衡就会被打破,相邻组织也会受到牵扯,不但可能引起颈椎椎体的旋转,脊柱侧弯,关节损伤,还可能导致神经血管的卡压,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颈椎病”症状。

比如,它可以引起颈前部、胸部、上背部、肩膀、前臂部至手部的麻木、过电感、灼痛感等感觉异常。

临床中患者常描述肩部承受不了衣服的重量,或者感觉肩部压着千斤之重,肩胛骨内侧与脊柱棘突间的区域的发热、发胀、酸痛等(肩胛提肌劳损患者也会有类似的描述,需要通过触诊鉴别)。

有的人斜角肌损伤后卡压神经或血管,还可出现上臂的抬举困难、费力,脱衣服费力等(有的会被误诊为肩周炎);

或者出现一侧的半边躯体感觉不适乏力,畏寒怕冷,上胸部的胸闷(可能被误诊为心脏病或其他内科问题)等等。

当然最常见的误诊,就是被大夫当成神经根型的颈椎病,使劲去治疗颈椎,松解、按揉、正骨……诊断方向错了,效果自然好不到哪去。

对于疾病的认识,决定了你治疗效果的上限。缺乏对疾病和人体的理解,治疗时自然就容易多走弯路。

03

忽视关系,治疗总是不理想

临床上,针对斜角肌的按摩放松、针刀松解治疗方法很多,但是疗效并不够理想。这其实并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医者对人体结构、关系,疾病生理病理了解不够。

就像阎老师在最近的肩部课程《拨筋通络·协调共构愈肩痛》中讲到的:

从生理角度上看,结构的损伤造成了功能的受限;从病理的角度看,功能受限会使局部组织间的生态平衡发生改变,而这种复杂的改变表现出“冰山一角”才是我们看到的临床症状。

而临床症状又会因年龄、体质、用力姿式、用力角度,以及伤后采取的处理措施、治疗的方法、康复训练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分析病情时,我们需要真正了解结构功能下的组织间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关系,是建立一个活体的概念。

在病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利用这个关系,找到解锁的钥匙是治疗的关键,也就是要在这复杂的关系中抓住重点。

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提升对人体和疾病的认知,提高诊断的精确性,掌握更多的技法,才能在临床中更加游刃有余。

点个在看,为健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