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就是颈椎病?千万别再傻傻的让颈椎病背“黑锅”了!
经常有中老年人因为“头晕”到脊柱外科门诊就诊。大多数人都担心:会不会是患了“颈椎病”?到医院拍片检查,果然有颈椎退变、骨质增生。
于是他们就认为头晕是颈椎病引起的,事实如此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病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在中老年人群中,颈椎X线、CT和MRI检查呈现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十分常见。
但是,颈椎病引发的头晕或眩晕并不常见。
一般认为,在转颈时,突出的颈椎间盘或增生的骨赘使椎动脉受压,导致脑后循环供血明显下降,可出现一过性头晕症状。这类颈源性头晕又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主要特征包括:
① 转颈前无症状,转颈后出现眩晕症状,症状一直持续至头位恢复至正中位,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血流恢复时症状消失;
② 除了眩晕之外,还应有其他脑干和小脑症状如意识下降、视力模糊、黑朦、言语含糊、跌倒、肢体麻木无力等;
③ 这类患者常伴有一侧椎动脉发育不全、大脑血供的前后循环交通支缺如等情况,后循环血供主要依靠另一侧发育正常的椎动脉提供,转颈时压迫正常的椎动脉,而另一侧椎动脉和前循环又无法提供侧支循环代偿,致使眩晕等症状发作。
因为颈源性头晕缺乏特异性,且头晕的诊疗规范普及程度不高,所以头晕容易让颈椎病背“黑锅”!头晕患者被诊断为颈椎病,其实很多都是被误诊了。
容易被误诊的主要原因在于诊断颈源性头晕时,仅参照以下依据:
- 发作性头晕与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肩颈部不适等症状,颈部活动可诱发或加重头晕;
- 颈部血管检查提示单侧椎动脉变细迂曲,血流速度减慢等;
- 颈椎X线、CT和MRI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等退行性变。
上述诊断依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未强调头晕发作与颈部旋转有密切关系,以及头晕持续时间与转颈持续时间的一致性;
②颈部旋转往往带动头部的旋转,未排除前庭系统功能异常所诱发或加重头晕;
③未关注头晕伴发黑朦、意识改变、眼睛斜视或复视、面部有麻木感、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及构音障碍等后循环缺血的症状;
④颈部血管检查往往是在发作间歇期单一体位的结果,不能有效反映患者转颈时的椎动脉血流情况,以及与头晕症状的相关性。
头晕或眩晕只是一种临床症状,它可见于许多疾病。但是,真正由颈椎病所致的头晕十分少见。
那么,还有哪些病因会导致头晕发作呢?
⑴脑血管源性头晕
主要由脑血管痉挛或者狭窄引起。
①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头晕,通常是一过性的发作,即突然觉得眼睛发黑要晕倒,症状很快消失。脑血管痉挛所致的头晕非常常见,好发于经常熬夜、抽烟、酗酒的人群;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逐渐出现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血流量减少。当脑血管狭窄而脑组织供血不足时,也会经常出现头晕,甚至记忆力减退等脑功能障碍表现。脑血管硬化、狭窄是老年人头晕的主要原因之一。
⑵心脏源性头晕
多见于心脏疾病所致的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短暂意识障碍综合征。心源性头晕是心脏停搏、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纤颤、心室纤颤而导致的急性脑缺血,临床可表现为头晕、眼花、胃部不适、恶心呕吐、晕厥等。心脏源性头晕的特点是,头晕发作与心脏出现症状的时间密切相关。
⑶耳源性头晕
耳朵除了听声音以外,能帮助身体维持平衡。内耳前庭和半规管担负着感受身体位置和调节平衡的重要作用。迷路积水(梅尼埃综合征)、迷路炎、迷路出血或中毒、中耳感染、前庭神经炎或损害,耳石症等因素均可导致前庭迷路功能异常及体位平衡障碍,从而发生眩晕。
其中,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约占眩晕人群的1/3。耳石症是因为耳石从内耳椭圆囊脱落,当头的位置突然改变,落入半规管的耳石移位,患者出现旋转样感觉。
耳源性头晕的特点:视物旋转样感觉,常伴有耳鸣及听力减退。耳源性头晕发作持续时间长可以达到数天之后逐渐缓解,神经系统检查无定位体征。
此外,低血压、贫血、偏头痛、糖尿病、颅内肿瘤等病因也可诱发头晕。
综述所述,头晕是涉及多病因、多学科的临床问题。中老年朋友一旦出现头晕应去医院做系统全面检查和评估,以免误诊及贻误治疗时机。颈椎病所致的头晕比较少见,头晕的“黑锅”不要老让颈椎病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