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腿疼,四大常见疾病在作怪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腿疼是老年人群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也困扰着老年人的生活。人步入老年后,身体各个部位就会出现衰老的症状,那么老年人腿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尤其多发于绝经后的妇女和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它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通常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压缩变形,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则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等。
2.下肢动脉硬化
下肢动脉硬化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该病通常发生在“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中。男性大多发病在50~60岁,女性在绝经期后。由于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其实,走路时腿疼、腿软、腿发凉、脚发麻或间歇跛行等,就表明血管已明显狭窄或闭塞,多属于中、重度病变,须及时治疗,若任其发展,到中晚期因肢体严重缺血,可致小腿溃烂或足部坏死,造成截肢,重者会危及生命。
3.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就是病人在不走路的时候没有明显不适,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会出现酸胀不适感,以致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一段时间后这种不适感消失,又可以继续走路。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腰椎管已有狭窄的病理基础上,因直立时椎体及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时下肢肌肉的舒缩活动进一步促使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淤血以及神经根受牵拉后,相应部位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从而出现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当患者蹲下、坐下或平卧休息后,症状也会随之减轻、消失。再行走时,再度出现上述症状,再休息,症状再缓解,如此反复,交替出现。
4.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为一种退行性病变,是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大多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最突出的症状是关节酸痛。常发生于晨间,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如活动过多,疼痛又可加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腿痛与气候变化有关,寒冷感冒时腿痛加重,温暖时缓解;同时患者膝部步行乏力,上下楼时疼痛明显加重。
文章来源于随糖平台,更多健康资讯可下载随糖App,或关注随糖微信公众号(suitang-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