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种“舒服”坐姿,可能更伤腰!坐姿不对,腰椎负重400斤
“坐”是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姿势,上班要坐,开车时要坐,坐公交要坐,回到家更是容易瘫坐。坐几乎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一天中最长保持的姿势。然而,多数人其实并不懂得怎样坐才是更健康的坐姿,坐的姿势不对,也会在无形之中日渐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据了解,由于坐姿不正确,80%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背受损,长期以往还会导致头痛、颈椎不适等一系列症状。
研究显示,人在平躺时腰部的压力负荷最小,约50斤;而其他姿势特别是坐姿就会增加腰椎负荷,最大甚至相当于
使腰部负重400斤
。而若是不正确的坐姿,对腰部造成的损伤程度则不言而喻。
长期坐姿不正确,会引起颈肩痛、甚至头晕目眩;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椎间盘退化、形成颈椎病;颈椎和背部持续超负荷,使肌肉韧带长期受到过度拉扯而损伤,引发特发性腰痛;其次压迫尾骨神经,使尾骨受伤引起尾骨痛等病症。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舒适的坐姿却正在损伤你的身体。
1、习惯性跷二郎腿
跷二郎腿有诸多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形成翘二郎腿习惯,逐渐会使脊椎变歪。这种坐姿会限制一条腿的血液流动,上身的重量全部都压在一条腿上,还会造成背部僵硬。
2、身体前倾
对于坐班族而言,很容易在集中工作时不自觉地身体前倾或是脖子前倾。此时虽然脖子从正面看是直的,但被肌肉包裹的颈椎其实却向前凸出。长期这样的不良坐姿姿势会导致颈部肌肉僵硬、变形、前凸的颈椎生理弯曲,还会引起腰间盘突出、脊椎弯曲等症状变的严重,而因为坐姿不正确,颈椎骨也失去了肌肉的支撑力量。
3、椅子坐一半
之前网络上流行椅子只坐一半更有利于健康的说法。于是有些人在坐的时候便习惯只坐到椅子的外半边,又偷懒将背斜靠在椅背上。其实,这个坐姿看似惬意舒适,但实际上由于此时腰的位置悬空,会令脊椎异常弯曲;而腰部失去椅背的支撑,腰部的压力也会很大,容易导致腰背痛是小事,长期习惯这个姿势还会导致脊椎和腰椎变形。
4、驼背
人一旦放松就很容易不自觉地出现驼背。而坐姿驼背会导致背、肩部位的脂肪堆积,形成虎背熊腰,并且压迫胸部组织,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胸部健康。并且,由于驼背的人重心位置偏向下肢前方,一旦重心不稳容易导致各种损伤。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驼背都是不太好的习惯,而想要治疗驼背只能靠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坐姿。
5、窝在沙发里
自己在家里,由于没有压力,全身心的放松,很多人喜欢窝在沙发里玩手机、看电视等。而质地较为柔软的沙发会让人身体不自觉地蜷缩起来,臀部下陷等。但这个姿势由于膝盖位置高于腰部,坐时腰部肌肉会受到牵拉,因此腰部负担会增大。久坐很容易产生腰肌疲劳,出现腰痛。特别是对于本身腰就不好的人群,不宜久坐在软沙发上或者床上。
6、坐姿趴睡
对于上班族来说,午休时大多数都是选择趴着睡。但是长期趴桌子上睡会对颈椎造成压力,容易出现肩颈等部位疼痛,甚至患上颈椎病。而对于女性来说,趴着睡的影响更为严重,坐姿趴睡会挤压到胸部,导致胸部变形外扩、血液循环不畅。因此,上班族们即使没有条件,但还是要尽力减少趴着睡。
因此,端正日常坐姿,不仅有利于避免身体线条的走形,同时也是减轻腰颈压力,避免长期腰颈劳损引发腰椎、颈椎疾病最关键的一步。
最正确的坐姿应保持腰背挺直,与大腿呈90度,腰椎和头的重心线与地面垂直。特别要注意,腰部勿要保持悬空,要给予腰部足够的支撑力,才能减轻腰椎压力。
1、坐电脑前
对于长期需要久坐在电脑前的工作人群而言,除了保持正确坐姿外,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两肩自然下垂,让颈部保持直立,否则绝大多数人很容易不自觉地肩部微耸。此外,手肘尽量弯曲90度,使上臂贴近身体。
2、驾车时
驾车时要在启动车子前调整座椅,将座位和坐垫适当前移,使胸部尽量靠近方向盘。同时,膝盖、膝关节的高度尽量超过髋关节,保持这种坐姿长时间开车也不会腰酸背痛。此外,还可以在腰部及下背部的位置垫2-3寸厚的靠枕,也能缓解长时间驾车久坐引起的腰背不适。
日常注意4点,有利保护腰椎
在平时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坐姿,有利于提早预防腰椎疾病。而除了坐的时候要注意保护腰椎外,日常一些习惯其实也可以多加注意:
1、睡硬板床:最好选择木板材质的硬板床,而非较硬的席梦思,否则反而增加腰部劳损。
2、按摩腰部:将拳头捏紧,用指关节顶住腰部,把小拇指放在皮带位置,轻轻把手从上往下按摩推动。年轻人在推动的时候可以做个挺腰的动作,这样腰痛会缓解,有助于恢复腰部的生理幅度。
3、抱重物时不要远离躯干:在抱重物时,要将重物贴近身体,避免腰部大幅度弯曲,有利于腰椎稳定。
4、座椅不要离桌面过远:将座椅尽量贴近桌面,有利于挺腰收腹,也避免了形成驼背的习惯。当然还要注意保持人与电脑、书本等的距离,不要伤害眼睛。
参考文献:
1、王勤,《不同跷二郎腿的坐姿对腰背部肌肉激活程度的影响》,2018年,《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范永春,《不良坐姿容易损伤肌肉》,2017年,《健康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