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顽固治不好,带你了解口臭的“根源”,彻底摆脱口臭困扰

文 / 健康幸福加油啊
2021-03-31 10:33

在生活中,口臭问题困扰着很多人,每10万人中就约有30%的人有口臭的烦恼。 有些人口臭几天就自然消失了,但也有些时候会持续很久,甚至都影响了日常的人际交往。即便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去掩盖口臭问题,比如说每天刷牙3遍,吃口香糖等,可是这些都无法解决,那么顽固口臭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又该怎么解决呢?

一提到口臭会想到可能是口腔不清洁。确实,有一部分口臭的原因跟口腔有关。但也有些“口臭”并非来自口腔,可能是食管及胃肠道疾病造成的,比如,贲门括约肌收缩功能不全、食管裂孔疝等疾病导致的胃酸、食物返流入口腔,这些经过消化的食物及胃酸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臭味,同时还可能伴随着烧心、胸痛的感觉,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西医在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有所差异,但对口臭发生的理解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宋·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治口臭方》中记载:“夫口臭者,由五脏六腑不调,壅滞之气,上攻胸膈,然脏腑之燥腐不同,蕴积胸膈之间而生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表明其发病与五脏六腑有关,尤其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

中医常讲,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太仓,水谷气血之海,脾胃功能的强弱与健康息息相关,“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饮食上偏食冷饮或肥甘厚味,日久易损伤脾胃,脾气不足,加上外感湿邪,以致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浊气上逆于口则口气秽浊。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湿热邪气致病兼有湿邪和热邪的性质,如湿之粘滞秽浊及阻遏气机,热之耗气伤阴及燔灼腐肉。有学者也曾认为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就是湿热病的病理基础,而湿热所造成的病理变化又可加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菌活动期的胃粘膜充血,甚至红肿糜烂,这些表现与湿热之性十分吻合。从现代医学角度理解,幽门螺杆菌属于中医邪气范畴,其在原籍菌生态平衡受到干扰或破坏时,即中医所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易侵犯机体并定植于体内。幽门螺旋菌感染,邪气初犯,致脾胃失和,胃脘痞满胀痛,胃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扰乱了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而气滞日久,湿热内聚又可加重局部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反应;两者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很多人出现口臭之后,就会采取积极的治疗,但却一直无法将其根除,关键还是在于没有对症治疗。现在医学治疗口源性口臭,包括龋齿、残根、口腔溃疡、牙龈炎、牙周炎等,需对口腔局部疾病进行治疗,如实施龈下刮治,彻底治疗牙周炎、充填拔除龋齿等,或者漱口水进行治疗,但效果多不明显,并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对于胃部疾病以及幽门螺旋菌感染等慢性疾病则是服用药物进行遏制,治疗效果也是十分缓慢。

对于口臭的中医病因病机,多数医家认为湿气淤积有关,但是并不是说只要将体内湿气祛除,就可以将口臭治好。我们知道,湿气淤积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脾胃,但是祛湿,我们又不能只着眼于脾胃。人是一个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看似各有专司,却又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脾虚了,脾的运输能力减弱,气血生成也相应的减少,势必也会影响到脏腑、经络等。因此在治疗上我们需通过辨证论治,查明病因,明确脏腑,对症处理。

如今我们一般将口臭分为脾胃蕴热、心脾积热、肺热壅盛、肾虚火旺、劳郁伤脾、胃热壅盛、食滞胃脘、瘀血内阻八型 。心脾积热治宜清心泻脾,常用五香丸、鸡舌香丸、豆蔻丸、舌香丸、青黛散等治之;肺热壅盛治宜清肺化痰,常用清肺化痰汤、加减泻白散等;肾虚热证治宜补肾泻火,常用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玉女煎等;劳郁证需补脾益气,如归脾汤加减;胃热壅盛治宜清泻胃热,常用清胃散等;食滞胃脘治宜消食导滞,常用保和丸、消食导滞丸、加减平胃散等;肝气犯胃治宜疏肝理气,降逆下气,常用旋复代赭汤加减;瘀血内阻治宜活血化瘀,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辨证,因此在治疗时应以“辨证施治,治病求本”为原则,因证遣方,立法选药,切记不可自己服用药物。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劳逸结合,适度运动,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辛辣,饮食清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将口臭一症彻底根除。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声明】:

1、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在任何情况下,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损失、风险及纠纷,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